未來劇場趨勢
疫症是今年所有媒體不可避免的議題,因為反反覆覆、不斷擴散,有時講一次還不夠,講現狀也不夠,台灣《表演藝術雜誌》七月時講到未來,以“解封⁈容‘疫’挑戰大未來!”作為專題,邀請不少名家執筆寫預言。其中前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一篇〈瘟疫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這隻黑天鵝加速“新常態”的降臨〉,引起兩岸四地劇界注目,迴響不小。
茹國烈的文章寫得宏觀而簡潔,預言未來劇場文化的五個重大趨勢,從個人生活到整體藝術政策層層遞進。
首先是加速了都市人“繭化”的生活模式,他認為個人電腦和科技“讓每個人慢慢封閉在自己的繭(cocoon)中,這些‘繭’都將在城市裡密集地存在”。然後是“存在感”更被強調,“疫情重挫了旅遊業,但人性對存在感的渴求仍在”。為此,劇場不會因此而消失,但人們觀看劇場的狀態改變了,不但要去看演出,更重視“被看”,更強調“和其他人一起‘在場’見證一件事件”。茹認為“群聚感”是虛擬世界不能取替的。第三是劇場“電視台”化在加速,他指現在手機其實就是“個人電視台”,疫情中很多藝術機構都積極透過網絡媒體發佈演出錄影,甚至開闢網上節目,加強在網絡媒體的投入,成為一個個電視台。疫情後藝團需要發展自身的媒體小隊,思考自身的媒體政策。第四點關於創作,他期待“新小劇場”的興起。“線上與線下互動的年代”,他期待藝術家可創造出一種線上與線下互相輔助的新型小劇場,就像當年電影誕生後,劇場也可發展出獨特的劇場美學。第五點則與觀眾和資助制度相關,他認為,未來劇場將會是“現場演出”、“直播”、“錄影”合流,將導致劇場定義與藝術資助政策的革新。
(疫時代劇場 · 一)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