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圓舞曲》
疫情不止、濁流橫行,但有個音樂作品,卻常常以小視頻形式,讓公眾的情緒不走向休克,那是蘇聯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1906—1975)的《第二圓舞曲》。不過,如果你想查一查《牛津簡明音樂辭典》,卻在蕭氏的詞條中,無法找到其《第二圓舞曲》。原來,蕭氏於一九三四年創作了《爵士樂隊組曲》(NO.1),一九三八年又創作了《爵士樂隊組曲》(NO.2)。其《第二圓舞曲》,就在第二部《爵士樂隊組曲》之中。奇怪的是,謂其為圓舞曲恰如其分;謂其有爵士味道,卻無解!我們只能如此認為,該曲只是蕭氏當年為爵士樂隊所寫罷了。
大概因為《第二圓舞曲》旋律優美華麗、通俗易懂,所以成為蕭氏管弦樂代表作之一。其為音樂愛好者所熟悉的廣度,似乎遠遠寬於蕭氏的其他名曲。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聽到經過改編的薩克斯、長笛、小提琴、大提琴、手風琴等的獨奏,弦樂、木管等的重奏、合奏;人們還可以如舊友重逢般地,看到《第二圓舞曲》在電影中的驚豔亮相,如美國電影《大開眼戒》、《灰姑娘》,英美電影《年輕的維多利亞》等等。而在銀幕上,《第二圓舞曲》往往出現在舞蹈現場,因而更顯生動、更顯歡快。我個人雖也沉浸其中,卻更癡迷於在沉鬱的俄羅斯風情下,有着些許憂鬱傷感、冷落孤寂的《第二圓舞曲》。我有個直覺,這應該也是蕭氏創作《第二圓舞曲》的本意。
然而,誰不鍾情涵蓋欣悅的俊美、充盈勃勃生氣的《第二圓舞曲》呢?你試聽着看着安德列·里歐管弦樂隊,在荷蘭馬斯特里赫演出的《第二圓舞曲》:站在台前的安德列·里歐精神矍鑠、幽默調侃地拉着小提琴,台上的其他演奏家和合唱團員喜氣洋洋者矣!而人山人海的台下,在燈光的映射下,聽眾觀眾或隨着曲調翩翩起舞,或手拉着手地搖擺着晃動着……難受和不安絲毫不見。
“冬日寒甚!”今年今月今日,誰都不可能欣賞到安德列 · 里歐管弦樂隊,現場演奏蕭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了。然而,從前曾經享受過的,是多麼珍貴。因為,人們可以從美好的回憶中,暖起身來、靜起心來,從而堅強地面對冷酷現實。
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