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滬戲曲界聯合創作 講述湯顯祖遊澳故事
崑劇《夢影 · 牡丹亭》上海首演
【本報特約記者謝震霖上海廿六日電】由澳門和上海兩地戲曲界聯合創作、第一部講述湯顯祖到澳門所發生的故事的崑曲舞台劇《夢影 · 牡丹亭》,今晚在上海寶山區瑜音閣首演。活動由澳門文化產業基金支持,澳門好時節文創有限公司出品。
中國戲劇鼻祖湯顯祖曾在仕途失利後乘船訪遊澳門,並在隨後創作的《牡丹亭》劇本中寫下柳夢梅遊歷澳門之後再前往長安趕考的故事。《夢影 · 牡丹亭》這齣戲就脫胎於這段歷史,融匯崑曲、話劇兩種舞台藝術,結合影像化展示以及燈光新媒體技術呈現。
澳文史融入劇中
該劇出品人、澳門中華崑曲文化協會大會主席李卉茵,最早萌生將這段故事創作成戲劇搬上舞台的想法。認為創作這齣劇的一大難點,是如何將澳門的歷史文化與《牡丹亭》這一傳統劇碼有機結合,“要把澳門的故事融入劇中,卻不能把劇變成澳門風光介紹片。”
接手這個極具挑戰的任務,是滬上京崑名角王珮瑜的團隊,王珮瑜試圖以京劇人的角度演繹這部融合崑曲的光影作品。似曾相識的澳門風光,繁花似錦的園林景象,演員置身其中仿佛走在光影打造出來的新世界,反而讓人有種不真實感。“在舞台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戲曲表演當然要守住一桌二椅的美,但也不妨礙在舞台表現上有新的探索。”王珮瑜說。
無死角夢影空間
《夢影 · 牡丹亭》由導演馬千執導,和純舞台演繹不同的是,利用戲樓的天然環境,舞台被從戲台一路延伸到天井,利用光影畫面的投射,在星光下形成自然的“園林”。多媒體製作的背景裡能看到大三巴的影像,三台投影儀和一個地面投屏將戲台和天井用光影團團包圍,形成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夢影空間”。劇中崑曲部分都是原封不動的《牡丹亭》唱段,“遊園”“驚夢”“離魂”,還是按着水磨腔的調子和節奏。而跳出這戲中戲,則是念着京白的湯顯祖在澳門的生活,被貶後初到澳門的失意、寄情山水後逐漸放開的胸懷,以及和傳教士相交收穫新鮮理念的反思。觀衆坦言:“這部作品讓人們更能理解湯顯祖,也能從另外的角度解讀《牡丹亭》。”
在正式公演前,《夢影 · 牡丹亭》演員和創作團隊成員走進上海高校開展講座及預熱宣傳,分別到上海交通大學及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與高校師生暢談國潮與崑曲的神奇碰撞,展示精緻古老的崑曲文化,李卉茵、江蘇省崑劇院陶一春老師、奚曉天老師擔任主講人,帶領高校師生走進崑曲的魅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