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妙韻
——欣賞“道樂與民樂的呈獻”
澳門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就音樂而言,西樂、中樂、宗教音樂、世俗音樂都在這座城市找尋到自己發展的旋律,並對這座城市付出文化價值的貢獻。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繼二○○九年五月八日獲得澳門特區政府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一一年六月十一日更榮獲國家文化部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二○年十月十日,一場精彩的道家音樂,以鑼鼓之音,熱鬧非凡的敲奏文化中心小劇院的舞台!
第一首樂曲是《澳門八音鑼鼓之〈朝臣大戰〉》,講述的是匈奴起兵作反,邊疆失守,皇帝宣召公爺上殿,請他領軍殺敵。音樂在激昂的鑼鼓聲中開場,節奏時而緊密急促,彷彿是在風沙冷冽中,戰事一觸即發;時而音響震天,模仿戰時迫在眉睫的處境,兩軍展開激烈的廝殺。隨即二胡、大阮、中阮等器樂進入,彷彿在慶祝番兵退敗,凱旋而歸的勝利之情。這首《朝臣大戰》作為娛神娛人、昔日為人熟知的粵劇曲目,用八音鑼鼓由樂器代表人聲表演,是澳門道教音樂有名的耍曲。參與演出的團員,令人動容,有白髮蒼蒼的來人,亦有坐的櫈子雙腳點不及地的小童,雖然年紀相差幾十歲,但都懷着一顆虔誠、認真的心參與演奏。十分精彩的開場曲!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中心聽到——澳門文化遺產“八音鑼鼓”實屬難得!“八音鑼鼓”屬於廣東傳統曲藝,因根據製作材料的性能及發音原理,可分為八類音調。過去澳門八音鑼鼓主要為神誕、婚宴、節慶、殯儀等活動,除了民俗活動外,亦用於道教儀式,亦是廣東傳統曲藝在澳門的傳承和演變的依據和體現。值得欣慰的是,類似於《朝臣大戰》這樣的“八音鑼鼓”樂曲,澳門道樂團將它們編排錄譜,演出錄音,從吳氏的“五代相承、口傳心授”到現在的保護、記譜、傳承、發揚,將澳門道樂發展的更加具有文化研究價值及深厚意義!
筆者發現,配合道樂每首樂曲開場的罡單都不同,如第二首樂曲《五供養》是道教科儀中以香、花、燈、水、果五種獻祭,在道樂中伴隨道教手訣表達五供養的內容,舞台上五供養的罡單是二十八星宿及太極;第四首《名香吊掛》罡單是九紫罡(即河圖洛書);第五首《太乙讚》則變為太極及八卦。罡單的變化,讓聽眾及演出者們更加置身於道樂的儀式中,令人肅穆!
戴定澄教授於二○一一年刋登於《澳門日報》的〈在‘兩岸四地道教科儀音樂研討會’上的總結發言〉指出“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現在越來越受到關注,除了它能夠在近期分別被成功列入澳門特區政府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的意義外,它在學術上的價值包括它的歷史、文化的價值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如果我們說隨天主教信仰帶來的音樂體現了西樂東漸的這樣一種現象,我們也可以講,我們澳門的道教音樂則是一種中樂南移的典型例子。”
自二○○三年起澳門道教協會吳炳鋕會長為推廣道教音樂文化,發揮澳門的橋樑作用,成立澳門道樂團:定期舉辦道教音樂欣賞會,開辦道教文化研習班等活動。筆者在音樂會結束後與吳會長短暫的交談中,更是發現吳會長對澳門人才培養的珍惜與重視:“培養人才是首要的,我們道教協會開辦許多類型樂器班及開展校園培訓計劃,派導師到中小學教授中國器樂。希望更多的學生接觸中樂,也更希望更多的學生演奏道樂,將道樂發揚光大”,吳會長說,作為《澳門中樂團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推廣——樂滿世遺》節目之一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也將於本月三十一日在鄭家大屋,講解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知識並進行演出。
澳門政府對道教音樂寶貴遺產的保育、道教協會對道樂的弘揚發展,筆者相信將通過更多的音樂會形式,讓廣大的市民接觸道教音樂,了解並喜愛道教音樂,亦為下一代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王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