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琦君有感
初讀琦君,是她回溯童年的雨景,讀完文章時書頁彷彿變成落地窗,文字隔窗滴滴答答積成水塘,一位綁着花辮子的小女孩從容踏過,帶我聆賞雨聲。她寫雨後桂花的清香令我難忘,使我讀到蕭麗紅的《桂花巷》時,格外有共鳴。
但琦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對故里的情懷,山河易改使她飄落異鄉,所以她叨叨思念的家勾勒起來非常鮮明,活潑的形象裡總添幾許哀愁。
回憶都是經過後才能慢慢回味。四季不停更迭,回憶也就在我們體會它們的時候一筆筆畫上,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獨特且珍貴,會在自己心中保有最特別的位置。琦君的回憶沉澱數十稔,漫長人生又經歷許多發酵,當她用老練的筆墨書寫這些故事時,字裡行間皆醇厚迷人。
如《髻》描述母親跟姨娘間的爭鬥,也能一窺民初時期的社會現象,前半段寫兩個女人的爭鬥,後段筆鋒一轉,顛沛流轉便是數十年。琦君說姨娘老了,慢慢的她三千青絲也成白雪,突然那些風風雨雨都煙消雲散,她們的仇恨已隨歲月償清,僅剩對過往的無盡思念。
那時也讀琦君的小說《橘子紅了》,裡面引了白居易的詩:“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想來也是如此吧,璀璨流星總是稍縱即逝,我想也是因為這短暫光輝才使人留連忘返其中。但女主角秀芬多舛的命運卻不像琉璃,反像一顆廱敗的橘子。
求學的日子閒散,像沒有風雨交加、險象環生的大浪,只有一片靜謐,靜到不起波潮的海。還以為自己投向遼闊蒼穹,恣意在無憂無慮的世界徜徉,有時會以零散的思想補織現實的樣貌。
度過青蔥歲月,到了“男兒立志出鄉關”的時期,現實也不再是掩着蓋頭的新娘,刺人的輪廓清晰可見。因此心境自與當年不同,只是在現實社會遇挫時,會想起琦君筆下那無憂又充滿趣味的童年。
樂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