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煖市義吾友送仁
昔齊有馮煖,寄食孟嘗君門下,為孟嘗君收責(債)於薛,並為孟嘗君市義而歸。
今有朋赴京,卻給我送“仁”。朋未返,“仁”是寄給我的。馮煖的市義,這義很抽象,當時的孟嘗君也看不見,非常不高興,對馮煖說了一句:“先生休矣!”朋友給我送來的“仁”,卻很實在,不止於“五仁”,更是“七仁”。說了一大堆“肺話”,原來“七仁”者是月餅也。千里送鵝毛,物輕情意重;佳節當前,應節月餅,正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很多朋友都送來月餅,我除了卻之不恭,受之有愧之外,無話可說。然而這“七仁”,標榜的是“老味道”。包裝不重浮華,簡樸而古雅,餅盒以牛皮紙卡製成,沒有任何印刷裝潢,連緊縛餅盒的繩也是以牛皮紙搓成的紙繩。盒蓋上,紙繩下,夾附一紙剪“吉羊”的紅底圖案,中有標籤,上書“老味道月餅”五字,下半截是父母子女媳婦兒孫啖餅賞月圖,簡直是一幅中國畫。
盛載月餅的是一個環保袋,一張薄薄而具韌性的紙製成,印有像老舍《茶館》的圖像,卻不是賣茶,而是賣餅的“老街餅店”。這情景,正如班固說:“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這兩句詩勾起無限鄉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思鄉是遊子們的普遍現象。雲鄉《增補燕京鄉土記》說:任何佳節,總是希望在祥和、寧靜、寬裕的歲月中度過,一遇戰爭、動亂,那就一切都完了。仲芳氏《庚子日記》是日記云:“今日中秋佳節,瓜果、月餅、錢糧紙馬、魚肉葷腥皆無賣者,遭逢亂世,人在倒懸之間,何有心腸慶賀中秋……。”
雲鄉說:“當代的中國人,讀了這樣的記載,是感慨萬端的,歲數大一些的,誰沒有幾次驚慌恐懼,命如倒懸的中秋記憶?”在此,我借雲鄉之口說句:“但願今後不要過那樣的中秋節!”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