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交通癥結 提升效率
本澳總人口超過六十八萬,平均每平方公里逾二萬人,人口密度不斷創新高,然而整體空間規劃、公共設施配套沒有跟上,塞車、噪音等城市通病問題明顯,降低居民幸福感。
城規草案提出“職住平衡”,即透過合理分佈各土地使用類別,鼓勵市民原區工作,達致職住平衡,並減低跨區通勤交通。草案的出發點回應了澳門長期難題,因道路資源緊張,居民基本是跨區返工返學,故每逢上下班高峰,長長車龍,喇叭聲不絕於耳,別說大賽車癱瘓交通,就連多裝交通燈、一場交通事故,隨時造成大塞車。但要落實職住平衡規劃,並不容易,如北區人口密度極高,加上未來新城A區的公屋規劃,要實現良好願景,需要創設條件。
事實上,近年經濟發展重心轉移路氹,大型綜合度假村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周邊的住宅群亦拔地而起,部分紓緩跨區流動壓力,但難以改變半島作為生活重心的佈局,基本匯聚生活功能配套,尤其中小企集中分散於半島。理論上職住平衡的觀點普遍認同,但說易做難,畢竟城市區域功能佈局是經過多年沉澱而成,一個區域要滿足就業、就學、居住需求絕非易事。
縱觀外地發達城市,幾乎很多城市存在跨區就業問題,關鍵是通勤時間的長短及效率。參考瑞典斯德哥爾摩,該市從五○年代開始探索新城建設的模式,最初規劃重點放在“職住平衡”,隨着實踐經驗累積,規劃和建設的重點逐步轉移到利用軌道交通整合各個新城的功能。如今斯德哥爾摩超過一半新城居民和就業者乘坐公交通勤,以高效、雙向平衡的交通流,減省通勤時間成本。
大型有效的公共運輸系統穿梭全澳尚未出現,公交“逼爆”,人人“開車”問題多年依舊。新屆政府提出很多構思令人眼前一亮,姑勿論職住平衡,還是城規草案,隨着人口不斷膨脹,當局需要有強大的執行力,加快推進基建進度,解決交通癥結,提高城市運作效率。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