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9月06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青少年劇場

青少年劇場

十多二十年前,“青少年劇場”在澳門曾經是個既新鮮且具有衝撞力的名詞。澳門早有學生戲劇、校園戲劇的歷史傳統,後來校園裡的學生劇組走出校門,在校際比賽以外的場合,與不同學校的劇組合作辦匯演,而且以更活潑多變的藝術語言去表達年輕人的故事,於是又出現過一陣“新校園戲劇”的說法。直至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舉辦首個全年制課程“青少年劇場培訓課程”,“青少年劇場”才成為一個引發議論的名詞。

澳門“青少年劇場”的出現,明顯受到香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青年劇場現象”影響,而香港這一波“現象”也與亞洲教育改革風潮有關。台灣推行“九年一貫”課程,表演藝術正式納入正規課程,香港引進英國盛行多時的“教育劇場”和“教育戲劇”,那是一種透過參與式的戲劇活動與劇場演出,以“學生為中心”、“做中學”、“賦權”為理念,重視啟發性的教育模式,而香港“青年劇場現象”也在此基礎上誕生。當時,最重要的青年劇場導師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陳炳釗和林奕華。陳炳釗認為當時香港演藝學院的大部分演出(例如經典劇目),都不是按照年輕演員的年紀與經驗出發,“青年”只被視為邁向成人的預備階段。相反“青年劇場”在於青年對自身身份的自覺性。而林奕華則直指“青年”是一種“社會建構”,他與年輕人嘗試透過劇場與工作坊釐清“青年”這個概念。

九十年代末,澳門業餘戲劇從高潮下滑,而亞洲教育改革之風也吹到澳門來,一些青年劇場導師認定劇場即是教育的理念,同時希望培訓具創造力的新劇場人,以打破當時澳門劇壇的悶局。澳門的“青少年劇場”以讓青少年自我表達為終極目標,其集體編作、非線性敘事的劇場美學,受到注目,引起爭議。

(很多種“年青” · 二)

踱 迢

2020-09-06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67969.html 1 (衆藝館)青少年劇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