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家長
教青局宣佈,不足三周歲的幼兒不得返校開學,有家長在臉書上連環發文,短短數小時跟帖者已有百餘。
同為父母,能理解家長們之所以情緒沸騰。政府出發點雖善,惟推出時間倉促,部分家庭難以覓人照顧幼兒,所謂的專家護航說服力不足,反有火上澆油之勢。而在眾多憤怒的留言中,暗藏怪獸家長扭曲的育兒觀,令人印象深刻。
怪獸家長的形成,離不開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這個時代的孩子,這邊廂雖被捧在手心如珠如寶,那邊廂,在怪獸們眼中亦是人生競技場的選手鬥士。受疫情影響,幼童逾半年未能上課,怪獸們雖內心焦慮,好歹是全體幼童一視同仁,但這次返校政策依衛生局指引以年齡劃分,加上消息公佈得突然,多數家長已購置入學服飾和用品,打算讓孩子重新適應校園群體生活,突如其來的政策安排,購置無用的物品尚屬其次,不患寡而患不均才最挑動到那些怪獸們的敏感神經,俗語謂“三歲定八十”,為着子女擁有更驕人的八十,惟有提前訓練更優秀的三歲。是次返校政策,不但不利於怪獸們制定“贏在三歲前”集訓,還被強制禁賽,眼睜睜看着其他大B嚎哭着返校,怪獸們的內心當然不是味兒,除了內心深處對暫時擺脫子女的渴望,更惟恐子女“執輸”於人前。
粵語文化裡認為“執輸”慘過敗家,對於以博彩業聞名世界的澳門來說,連育兒觀也沾有幾分非贏即輸的賭徒執念。為助力子女成為人生贏家,怪獸家長對啟蒙機構與學前教育可謂趨之若鶩,爭相仿效狼爸虎媽——藤條與獎金,大棒加蘿蔔,日夜鞭策務求躋身名校(最好長春藤)以傲視同儕,怪獸家長由此進化,力創子女天才神話:三歲學跳舞,四歲學鋼琴,五歲學奧數,六歲接觸電腦編程,未及初中更催促着自學函數微積分,可以忍受孩子的小病小痛,卻不能忍受孩子甘於平凡甚至落後於同齡人;除了義務教育,課餘興趣班排得密密麻麻,美其名曰為了孩子的未來,不想究竟是子女的興趣抑或是強迫子女接受的興趣,彷彿這樣就能使他們成為眾人豔羨的人生勝利組,順便彰顯自己“成功”的育兒理念。
但是,育兒理念是否成功,不在於教不教得出天才神童,這不是數學題,沒有標準答案。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內地出了一位天才兒童謝彥波,十一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及後就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Philip Warren Anderson,國人對其寄望甚殷,希望畢業後報效國家,惜其性格缺陷最終無法獲得博士學位,黯然回國。
謝的故事是對父母的提醒。課本知識固然重要,家長的陪伴引導更必不可少。子女小小身板,儼然一張大大白紙,蘊藏無限可能,要成才,關鍵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愛心與尊重,孩子遲說話不代表智力低下,遲讀書不等於執輸,縱使入讀名校也不能保證未來飛黃騰達。因為IQ以外,還有EQ和AQ。
人生際遇微妙得很,塞翁失馬,焉知福禍。怪獸家長的糾結,往往帶着對子女個人意志的綁架,徒是一場妄念,又何必強加在小朋友身上。
黃爾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