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完善基礎配套 助力兩門戶建設
【本報消息】《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諮詢文本,提到澳門國際門戶形象及東門戶形象。學者認為,澳門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作為澳門與區域、國際的兩個門戶,未來規劃上要連接澳門各主要出入境口岸、旅遊區及住宅交通配套,方便各類人士出入,最終配合澳門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學者表示,諮詢文本並非最後方案,專家、用家熱烈參與,集思廣益,把意見進一步提煉,修正諮詢文本內容,最終制定適合澳門長遠發展規劃。最終方向是服務本澳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兩門戶形象,也要符合澳門未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發揮“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兩門戶分別是澳門國際機場及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前者面向國際市場,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不可缺少門戶;後者估計集中粵港澳大灣區、粵澳深度合作區,或透過香港國際機場,把珠三角東岸的優勢輻射至西岸,帶動區域融合發展。
作為門戶形象,除對外交通網絡,更要重視門戶與城市內部之間網絡,口岸周邊基建配套需要完善。如兩門戶接駁至關閘、港澳碼頭、橫琴口岸等主要出入境口岸是否便利,除方便人流,還要兼顧物流運輸。此外,門戶與旅遊區、市區交通往來是否便利,特別是接駁市區內交通,方便旅客、居民從各區交通網絡直達機場、大橋口岸,兩門戶形象才能凸顯。
冀東線接大橋口岸
另外,政府同期公佈的輕軌東線諮詢文本中,雖然東線途經新城A區,距離港澳珠大橋澳門口岸不遠,但諮詢走線沒有大橋口岸站點,期望東線可調整至接連大橋口岸。在施工條件許可下,輕軌直達大橋口岸最為理想。如無法建設直達車站,需考慮巴士配套是否方便乘客轉乘,發揮輕軌作為集體交通運輸工作最大效益及價值。
由於城市總規及輕軌東線涉及層面廣,專業性強,建議除幾場公眾諮詢活動,所有相關政府部門在各自範疇內多接觸公眾,把專業用詞變化清晰易懂字眼,向居民解說,提升居民參與度,完善政策諮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