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8月29日
第C09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櫻花樹下)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上一期文章談到融合教育的觀念,由於自己修讀的專業與復健相關,平日在治療室接觸的小朋友均有不同程度的特殊需求。或許是因為看過很多這些孩子們及家長的付出和堅持,從而希望能夠讓更多人意識到,他們需要的並非同情和憐憫,而是抱持平常心地接納和支持。我經常提到社會經濟和醫療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可是我們的人文素養並沒有完全跟上腳步,有些刻板的傳統觀念依舊無法擺脫。對於有特殊需求的人士,大部分民眾仍會不自覺地投向異樣目光,繼而心生憐憫,認為小朋友“好慘、好可憐”,父母在照顧上“一定好辛苦”。正是這些看似體諒的言行,成為孩子們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

當這群可愛的小孩長大成人,失去“小朋友”的光環後,社會大眾也同樣收回“愛意氾濫的眼睛”,更甚者把他們歸類成“行為古怪、有精神病”的群體,避而遠之。這種不理解源於平日很少機會或不願意與他們近距離相處,也因為沒有接觸過,進而產生恐懼,並催生出污名化,最後形成惡性循環。

上周在社交網站上看到我的老師分享一則帖文,內容講述他負責的個案(約為高中生年紀)下班後在巴士站候車,坐在輪椅上被路人滿心關懷地詢問一連串問題,甚至不明所以地給了一百元。我相信這位路人的初衷可能沒有惡意,但是這樣的行為對於心靈脆弱的孩子來説,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社會關懷固然十分重要,可是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不要輕視或忽略他們的能力。創造一個充滿愛與包容的環境,讓他們能夠正常地參與社會生活,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櫻 花

2020-08-29 櫻 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66432.html 1 (櫻花樹下)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