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病患勤翻身
長期卧床慎防壓瘡
隨着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加劇,長期照護是近年的一項熱門的社會議題。長期照護是一個連續性照護的概念,亦是跨越醫療與社會工作領域的照護服務。
根據美國長期照護學者肯恩等人的定義:“長期照護的服務對象,包括先天以及後天失能者,所提供的服務包括醫療照護、個人照顧和社會性之服務等一系列的照護措施,服務的時間是長期的。”
由於長期照護不僅發生在醫院及護養院,也可能發生在家裡。因此,長期照護除了專業人員以專業技術進行處理之外,亦需要家庭照顧者從旁協助,以照顧病患者的日常生活。
由於病患者需要長期卧床,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應該加以注意。首先,長期卧床的病患者,要當心會有壓瘡的問題發生。
壓瘡,又稱為壓力性潰瘍、褥瘡。這是由於人體的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導致的組織潰爛壞死。壓瘡是非常常見的照護問題,它對行動不便,需長期卧床以及長時間坐着的病人威脅最大。
一般而言,壓瘡較容易發生在人體骨頭的凸起處。另外,因應病患者長期維持各種不同姿勢的擺位,出現壓瘡的人體部位也不相同。例如:枕部、耳翼、肩胛、手肘、骶尾、髖部、膝內外側、足踝內外側及足跟等。但是照顧者不用過份擔心,正確的照顧方法及預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預防壓瘡的發生。
如何可以防治壓瘡發生呢?這可以從加強皮膚檢查做起。由於早期的壓瘡,只是輕微的皮膚發紅,因此往往被照顧者所忽略。其實照顧者在每天協助長期臥床的病患者進行身體清潔的時候,可仔細觀察病患者的皮膚。當患者的皮膚出現發紅,而且超過三十分鐘都不消退,再以手指按下發紅處不會變白,則應警惕這是第一期壓瘡的發生。若病患者的皮膚進一步出現破皮、水泡而且疼痛的時候,可能已經是第二期的壓瘡了,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
為了避免壓瘡的發生,應該為長期臥床的病患者勤轉換姿勢,以減輕肢體皮膚承受的壓力。由於壓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皮膚長期受壓而引起的,因此若有合適的照護,可以有效避免壓瘡的發生。照顧者可鼓勵病患者主動增加肢體的活動,若能力許可者,應多下床活動。若病患者力有不逮,需要長期卧床的話,則照顧者需要每隔兩至三小時為病患者翻身一次,若病患者出現皮膚發紅或已經出現壓瘡的時候,則更要縮短翻身的間隔時間。
在為病患者變換姿勢時,照顧者可使用如枕頭、水球、L型枕等輔助用具。把它們墊在病患者骨頭的凸起處,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些部位因為長期接觸到床表面而產生壓力(如為了預防足跟部的壓瘡,枕頭可墊在小腿肚,讓足跟懸空)。在環境上,由於衣物、被服的皺摺處也可能變成壓力點,因此我們可以盡量保持床單及衣物的平整,保護病患者的皮膚因長時間受壓而產生壓瘡。
對於長期臥床的病患者,檢查皮膚、勤翻身、避免皮膚受壓,都是簡單但重要的照護工作;而合適的照護可以保護病患者免受壓瘡的困擾。若有更多關於壓瘡的疑問,可及時與家庭醫生或護理師查詢。
羅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