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像的建立、毀掉和移除
銅像在世界隨處可見,建立的意義古今中外也相同,神像代表宗教神聖,供信眾敬拜;人像,由當權者為有時代意義的建功立業者豎立,作後人的楷模。我們到各地旅遊,銅像往往也成為導遊介紹的內容之一,以引出當地一段歷史。那些世界馳名的、已毀掉的遺跡,也會追述其毀掉經過,又引出重大的歷史延伸。
絕大多數的銅像故事,可以理解到社會前進的步伐。但是,也有在仇恨爆發下,盲目摧毀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珍品。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三日澳門同胞萬眾一心,扯下市政廳前地美士基打的銅像,宣洩長期受殖民管治欺凌壓迫的積憤。這是歷史前進的典型事例。
銅馬廣場的澳督亞馬留銅像的拆卸,卻是另一重意義,這是葡國殖民主義在澳門最窮凶極惡的代表,澳門同胞的血海深仇一定不會容忍其形象繼續在公共場所耀武揚威。所以在回歸前六年,澳葡政府動用五十萬招商卸下銅像運返葡國。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老牌的殖民主義者,葡國史上航海大發現的榮光伴着一代代成長,但葡國在澳門還留下“十月初五街”和“民國大馬路”等標誌着反封建專制的歷史前進步伐。亞馬留銅像豎立在里斯本恩卡爾納桑大道上,會讓葡國人記憶中葡之間的一段歷史,也是十六至二十世紀世界史的活教材。
劉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