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炮聲中的世遺寺廟
“傳聞與暹人相攻,皆驅百姓使戰,往往亦別無智略謀劃。”
——元 ·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真臘風土記》在〈軍馬〉一節中記錄了吳哥軍隊和暹羅交戰。除了占婆,威脅吳哥的,還有位於西部的泰族人。十四世紀,崛起的泰族人阿瑜陀耶王國攻破吳哥城,其後,復國的吳哥盛世不再,於一三九四年又被暹人破城,這也是一四三一年吳哥帝國遷都金邊的緣由。
凌晨五時,又是摸黑出發,驅車近五小時,穿州過省,一路朝西,直奔柏威夏省柬泰邊境扁擔山上柏威夏寺,一座於硝煙炮聲中列入世界遺產的印度教寺廟。
扁擔山的鷹喙式崖頂,“喙尖”朝向柬埔寨,“喙根”朝向泰國。始於公元九世紀,歷兩百年興建的柏威夏寺就在崖頂,屬柬埔寨的一側是陡峭山崖,香客和遊人只能由屬泰國國境的一側山腳往寺廟參拜。
一九○四年,泰國與統治柬埔寨的法國殖民者達成邊界協議,柏威夏寺在泰國境內,但負責勘界的法國軍官卻在地圖上動手腳,偷改分水線,寺廟劃在柬埔寨境內。當時,泰國為主權獨立而急於簽約,未發現地圖有詐,一九三五年發現,但懾於法國國力,僅表示不滿,兩年後修約談判,仍沿用舊地圖。
一九五三年,法國撤出柏威夏地區,泰柬兩國宣稱對寺廟附近地區擁有主權。一九六二年,海牙國際法庭裁定柬埔寨僅擁柏威夏寺,而非整座扁擔山,兩國邊界線劃在通往寺廟的第一百八十六級台階上,即使柬埔寨擁有寺廟,但最方便的進出主通道被劃給了泰國。
二○○八年,栢威夏寺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更觸發兩國兵戎相見。二○○八年、二○一一年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後兩國達成協議,由泰國讓出寺廟附近十五米道路予柬埔寨使用,十五米以外屬於泰國主權領土,邊境始現安寧。
(帶一本書去吳哥 · 二十七)
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