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6月07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開發與守護

開發與守護

疫情持續近半年了,不少劇場工作者從被動、等待援助,變成努力發掘劇場與鏡頭之間的可能性。例如台北歌劇劇場的演出,早前不得已用直播進行,但劇組想出分四個鏡頭拍攝角度,每一角度生成一條影片連結,觀眾可按喜好選哪一個角度,有更多觀看的選擇空間。

另一方面,由於演出在網上播放,於是便可能突破了平日的觀眾群與地域。以早前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主辦的“劇讀沙龍”為例,該次活動包括了劇本朗讀和座談會兩部分,這個連續辦了三年、每季一次的沙龍,每次出席的觀眾人數十多人至五十多人不等,但因為疫情轉為直播後,同時在線觀看直播的人數一直維持在三十至四十人之間,最多人數時有四十七人,留言數目也不比平日現場觀眾提問少。影片留在社交網站近一個月,累計觀看人數超過一千五百人,可見網上發佈可接觸的人數較多。問題是在網絡質素欠佳,售票系統保守而低端的服務狀態下,如何解決售票演出的問題,仍有待解答。

雖然劇場演出轉換成直播或拍攝時,會遇到不少難題,但這正好讓劇場工作者重新思考劇場的本質,劇場與其他藝術媒介的分別,以及為什麼這個事情必須透過劇場來呈現?劇場的觀眾與影視觀眾或其他藝術展演的觀眾有什麼不一樣的體驗?鏡頭、直播技術如何不只是一個記錄工具,而是藝術語言的一部分?

自從影視藝術已降,劇場一直在吸收與形變,自我保育與活化,推陳出新。來到網絡時代,到底劇場還可以蛻變成怎樣的新貌?又或最古典的劇場形式,如何保持它不得不繼續存在的證據?其實早就該反思,而到了疫情隔離了人群,封鎖了劇院,我們才不得不停下來,認真面對劇場與網絡文化的角力與借力。為劇場開發新可能,又或增強對劇場本質的了解與守護。

(當演出放進鏡頭 · 三 · 完)

踱 迢

2020-06-07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9812.html 1 (衆藝館)開發與守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