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諮委:推措施助地攤謀出路
“地攤經濟”近期於內地重新受到關注,市政署市諮委陳溥森認為,澳門早期已出現地攤行業,盛行地攤文化,但受相關法律法規窒礙發展。於百業待興之際,期望當局鼓勵和動員民間推動“地攤經濟”和馬路集市,為中小企開闊謀生的新路。
陳溥森指,於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內地部分城市都在探索並嘗試允許沿街商舖、食肆、酒吧、雜貨攤檔等臨時借道經營,適當延長夜晚經營時間;在部分區域劃定臨時擺賣點,允許流動商販在規定時段進行擺賣。在有關政策助推下,令曾一度被指責為“破壞市容”的“地攤經濟”再現活力,銷聲匿跡的地攤市場和馬路集市也名正言順重回城市的熙攘街道。
儘管“地攤經濟”非正規經濟,卻能解決困難人家就業與溫飽問題。倘佈局合理、管理有序,還可成為旅客流連忘返的“打卡”熱景。如泰國清邁周末集市、美國百老匯跳蚤市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巴扎、香港油尖旺區女人街、台北士林美食夜市等,都是成功例子。澳門近年也辦過康公夜市和三盞燈二手貨市場,惜未能持續。
現存商販規模小
陳溥森近日深入各區,了解部分現存地攤商販經營問題,以夫妻檔為多,經營規模不大,方式也單一,認為政府可在不影響消防、不妨礙交通、不污染環境、不侵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且保證“攤撤地淨”前提下,鼓勵和動員民間力量推動“地攤經濟”和馬路集市,支持“店外設攤”並允許“限時借道”經營等措施,為中小企謀出路。長遠宜劃定地方開辦富持續性的夜間集市,回應公眾訴求。
籲理順佈局管理
並舉例指,若下環街、義字街、新橋區和板營區等實施“店外設攤”或“借道經營”,必須慎重考慮,顧及消防和交通外,更要適當協調好與原來地舖及附近攤主關係,避免因佔地爭執引發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