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鏈
前陣子因疫情緣故,非洲人在廣州遭受歧視的問題,在內地與非洲鬧得沸沸揚揚。
一直以來,這樣的種族歧視始終存在着,“種族”只是一個標籤而已,這個標籤可以替換成戶籍、性別、性向、疾病史……比如追求同婚合法的人歧視外地僱員,外地僱員歧視有疾病史的人,有疾病史的人歧視女權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又歧視居住在廣州的非洲公民,居住在廣州的非洲公民歧視同性戀者,如此循環反覆,幾乎每個人都在承受着被歧視,吶喊着某個領域的平權,轉個身又在另一領域對他者進行歧視。這些人,他們真的理解平權嗎?
人們在討論廣州的非洲人受歧視問題時提到,他們認為在廣州謀生的非洲人只當這兒是個賺錢的地方,不像很多到菲律賓的華人、到中國內地的歐洲人,他們會努力融入當地的生活,是想留下來的。當然,當地的非洲人受採訪時也表示只是來廣州賺錢,沒有產生歸屬感。這讓我想起在澳門工作的許多外僱朋友,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總是一收工就迫不及待離開澳門,返回珠海。
一個社會是否擅長歧視,只消看它如何對待“他者”,所以當廣州利用“非洲人只是把這裡當成賺錢地方”作為藉口歧視他們的時候,就該先反思是否現有政策都不是指向與他們互相融合。而不是在政策裡永遠只把外來者擺在“低一等”的位置,然後以“我們在國外也是這樣被歧視啊”作為邏輯去歧視。事實上,人們都清楚被歧視很痛苦,但卻認同“歧視鏈”,即使自己不在頂端,仍認定下面有很多人可以被歧視。所以很多人利用“平等”作為工具努力向歧視的頂層爬,但“平等應該是一種價值主張,不是工具,更不應該是你在歧視鏈往上攀爬、獲取更好的生態位的工具”。
葛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