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別時容易”有感
早前,讀到台灣作家蔣勳一篇幾年前被轉載的文章,提到國畫大師張大千擁有一個刻上“別時容易”四字的方印。當他不得不割愛把收藏品送出時,都蓋上此印記。這四字來自李後主《浪淘沙》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見時難,因為人物景致變了,看進眼裡,痛到心處。
蔣老師提到張大千拿走詞的首尾,留下“別時容易”四字,對割愛彷彿帶有一層諷喻。但筆者卻“選擇”去想,張大千以豁達之心面對失去。失去是必然的,態度卻是一種選擇。
兒時,我喜歡收藏顏色繽紛的糖果包裝紙。吃完糖果,便把包裝紙放在家大門前的地毯下,以為神不知鬼不覺,誰知一天母親掃把一揮,把我的收藏一掃而空,更嘮叨這樣做會惹來螞蟻。我不記得吃糖果的滿足,只記得自己走進房間裡大哭,回想覺得自己很幼稚,但那份痛的確深刻的。因為,我們都希望擁有自己喜歡的物與人。
然後,我失去了幾位兒時玩伴,他們完成小學後到外國讀書,新人新事忘了舊人舊事;幾位愛人相繼離場,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感激我遇見;幾位親人也要離別了,有意外地離開的,也有容許我好好相送的,我才後悔沒有好好跟故人們度過生前每一刻。狗兒圓了情份也往生去,我選擇用往生二字,希望牠繼續在另一段生命裡發放愛。
我們失去時,往往覺得失去的真的很多很深——痛苦、歉意、怨恨及遺憾,千言萬語說不盡。但若真的要說,三言兩語也嫌多。時間真的能沖淡一切嗎?當你再去面對時,他/它們一直都在。
但,我慶幸這些不復返的人和事沒有變質,他/它們活在我的回憶裡,我不會經歷“見時難”,相比李後主的痛,我的是有限。就像蔣老師在文章末處說:“大千世界,所有與我相遇的物與人,容我都一一蓋這‘別時容易’的印記吧!”
小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