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河隧投入運行僅七年常修補
民眾建澳促審視工程監管機制
【本報消息】當局日前展開澳大河隧修繕及機電系統升級改造工程,總工期為六百六十個工作天。民眾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工程師黃飛獅期望當局汲取教訓,嚴格審視日後公共工程質量監管機制,減少公帑浪費及二次施工對民眾帶來的不便。
滲水沉降結構變形
黃飛獅表示,是次施工包括對隧道落成後的滲水、結構變形、沉降等問題進行處理,以及對建築、供水、排水、供電及照明、綜合監控、通風空調及消防等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他指出,澳大河隧原設計使用期限為一百年、抗震設防標準為七度,但按八度採取構造措施、按百年一遇洪水水位設計、按三百年一遇洪水水位校核的嚴格標準建造。然而,河隧一三年落成至今經常出現滲水,雖然當局曾多次維修,但效果仍未如理想,滲水封路事件時有發生,對出入澳大人士造成不便。他稱,社會一直存在疑問,“為何一條全長一千五百米,造價二十億元(約一百三十萬/米)的河底隧道質量會如此沒有保障?投入運行僅短短七年,便要再次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工作,當中是否存在檢測漏洞?”
黃飛獅指出,河/海底隧道設有引水管道將地下水引入排水管道,經水泵泵走,在永久防水工程完成後,正常情況下不應再有地下水滲入隧道內。然而,澳大河隧經正式驗收合格並交付使用後,仍持續有水滲入,到底是設計未如理想,還是施工監管不足而引致,促請當局作詳細解釋。
他表示,政府現需支付一點八億元公帑進行系統升級改造,促請當局汲取過去教訓,貫徹執行施工規範、嚴格審核施工材料、落實工程質量保證措施、全面監督工程各項檢測,保證“大修”過後不會再出現經常“修修補補”的情況。
清晰指示保障安全
另外,就施工期間的注意事項,黃飛獅建議當局應盡量提供充足指示牌及完善夜間照明系統,讓駕駛者能清楚了解行車改道情況,提前作出行車路線選擇,避免因“單管雙向”行車發生意外,保障使用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