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少年的你》的金像獎資格
鄧志堅
第三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塵埃落定,獲最多十二項提名的賽前大熱《少年的你》不負眾望,摘下最佳電影和導演等八項大獎成贏家。然而賽果公佈後,在網上引起激烈迴響,最主要質疑《少》這部以內地高考生霸凌為題,兼由內地演員擔綱要角的電影,何解能與香港金像獎沾邊?
根據金像獎官網資訊,只要符合下列兩項條件,便屬於香港電影:一、導演是香港人;二、出品公司(至少一間)是香港公司;三、幕前幕後十五個工作項目裡至少有六項有香港人參與。以此標準去看,只要香港導演找到香港出品公司作投資,那不管內容,都可歸類為香港電影,這也合理解釋《少年的你》、《新喜劇之王》甚至《中國機長》等的入圍資格。
事實上,這類“零港味”電影獲得提名甚至得獎已非新鮮事。自二○○三年內地、香港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後,兩地電影從業員往來頻繁,大批合拍片湧現。由於合拍片對內地、香港演員比例有嚴格要求,而向來香港男演員較女演員有叫座力,因此導演選角大多是香港男搭配內地女。從二○○五年起連續四屆由大陸女星獲得最佳女主角,已顯示合拍片計劃嚴重削弱本地女星生存空間。另外,著名導演陳可辛、許鞍華等北上發展,拍攝的《投名狀》、《黃金時代》和《明月幾時有》等作品皆與香港連結極弱,後來都贏得最佳電影殊榮,但那時候卻未惹非議。大概近年“本土電影”抬頭,才令《少》成為眾矢之的。個人認為,大家可對此制度漏洞提供改善建議,然而《少》如今報名資格確實合情合理,對它作出無理謾罵實在有欠公允。況且採取禁絕這類影片參賽的畫地自限方式,對香港電影未來發展又是否有好處?我看未必。今年有網媒辦了票選,名單故意摒除這些“零港味”影片,但結果出來被批慘不忍睹,加上港片數量逐年下降,反映純港片難獨撐大旗。
至於另一個網上熱議,是怎麼没印象某些入圍電影曾經上映?賽會規定,電影必須在之前一年放映五場方可獲報名資格,因此不少片商“偷步”上映神秘場,等到翌年在金像獎獲得提名,取得更多曝光率後,才在頒獎禮前後正式公映。觀乎近年港產片受關注程度日漸減退,此舉的確無可厚非。以去年《淪落人》為例,它在頒獎禮前才公映,獲得最佳男主角等大獎後票房急升,終獲近二千萬佳績(成本僅三百萬元),是近年“刀仔鋸大樹”最佳例證。
參考今屆報名影片,有幾乎三分一是在十二月上映。Golden Scene三寶《叔叔》、《金都》、《幻愛》,以及《麥路人》和《聖荷西謀殺案》都採取偷步策略,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疫症導致戲院關門,讓這批電影全部延檔,口碑場全煞停,如意算盤未能敲響。同時普羅大眾未能先看電影,也對獎項關注急跌。
新冠肺炎不單讓金像獎史上首次無法舉行實體頒獎禮,也重創香港電影業,不少從業員正面臨失業甚至需要轉行的窘境。慶幸在金像獎賽果公佈後隔天,英皇和天下一宣佈將在兩年內合作開拍十部港產電影,場景和工作人員均本土優先,算是替業界打下強心針。唯望疫情早日受控,讓這些電影能早日開鏡,令港產片增添更多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