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5月18日
第C07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門內港發現古炮特徵及出土位置分析

圖一:紅色圓點為發現古大炮位置

圖二:一六三四年澳門地圖(按原圖局部放大和加上文字)

圖三:一八七○年澳門要塞圖(局部)

澳門內港發現古炮特徵及出土位置分析

出土位置與埋藏原因推測

發現古炮的位置屬於填海造地段。自一八六六到一九一○年間,澳門填海工程主要在半島內港地區。一九二三年起至三十年代初期,媽閣至沙欄仔至蓮峰廟沿岸再被拓寬,古炮出土位置正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海岸線的邊緣之內。從目前新聞媒體與坊間發佈的圖文資料來看,古炮出土時豎直插於土中,從露出的地層斷面觀察,堆積為灰褐色砂泥夾有亂石塊,出露位置低於現代地下管線,已見地下水,估計大炮斷口露出的最高點低於現代水泥路面下至少五十至七十厘米之間,連炮管殘長插入堆積中,最深可達地面下兩米多,因此推斷大炮的埋藏時間下限,比現代水泥路面最初鋪設的時間要早,而與上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的填海造地工程甚或更早以前的埋藏成因較為相關。

從出土狀態、堆積狀況及出土位置來判斷,古炮出土所在並非原生堆積,為二次堆積。古炮埋藏於此,可能存在複雜的因素與形成過程,後埋藏作用難以掌握,但至少我們可以嘗試將推測歸納為以下三種可能性:一為因早年填海工程隨來自較遠處的填土堆積掩埋於此;二為古炮於附近區域被棄用後,因填海工程推移至此;三為某些原因致大炮損毀後棄置附近,再經填海工程推移至此。如屬第一種可能性,則涉及範圍廣大,移動脈絡較難查找,不過古炮器大身重,自遠距離搬移至此堆埋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只是相對較低。至於第二和第三種可能性,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共同指涉大炮原生堆積可能在附近區域,由於近代建設與填海工程關係,或殘存地下,或消失殆盡,關鍵在於附近是否曾有城防設施。

古地圖位置分析

由於研究所需,澳門考古學會邀請著名攝影師陳顯耀先生協助於四月十七日早上拍攝航照圖(圖一左),以便較準確地掌握和標示大炮的出土位置。透過大炮出土位置航照圖,與繪畫有十七世紀中葉及現代澳門內港一帶海岸線的地圖作比對(圖一右),我們可以看到,古大炮出土地點位處於十七世紀中葉時仍未被填海造地的古“北灣”的北部對開海面,靠近今日的沙欄仔街、快艇巷、皇子街/泗碼頭至大碼頭街等一帶範圍。

《澳門紀略》記澳門“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湯開建曾指出南灣包括今南灣和西灣,北灣現已填塞,原灣址約在今河邊新街至沙欄仔一線。金國平曾考證南北二灣,指出早在一六六六年葡語文獻中已記述有Praia Pequena一詞,與南灣Praia Grande相對,後者譯作“大沙灘”,前者譯作 “小沙灘”。據其考證,今大馬頭街為“小沙灘”昔地,但Praia Pequena在葡語中除了是大馬頭的對應詞外,有時使用的範圍更大,實際上指整個道光縣志《濠鏡澳全圖》(一八二七年)所示的港灣地區及其周邊陸地。

湯開建在〈明代澳門城市建置考〉一文中,包括根據博卡羅《要塞圖冊》(一六三五年)等文獻,指出明代澳門炮台有:三巴炮台(大炮台)、東望洋炮台、西望洋炮台、媽閣炮台(聖地亞哥炮台)、燒灰爐炮台、嘉思欄炮台、沙梨頭炮台及仁伯爵炮台等八座。在《要塞圖冊》書中收錄有一張“一六三四年澳門地圖”(圖二)。此圖以表達城防為目的,將當時澳門的城牆和炮台描寫出來。圖中有一座架起兩門炮的炮台(圖二中虛線方格局部放大位置),在湯氏上述的文章中未有論及。

按圖所示,此炮台位在架起三門炮的沙梨頭炮台城牆延伸至半島西岸、再轉向南面的不遠處,所在位置正處北灣北部。炮台從城牆向海邊沙灘伸出,上面架起的兩門大炮,清晰可見其火門孔與伸長的炮尾鈕,雖以象徵手法描繪,但特徵上與現存博卡羅大炮相似(參看五月四日本版圖二的博卡羅銅炮之炮尾鈕)。從地圖完成年份與大炮繪畫特徵來看,當是博卡羅大炮無誤。以上應為目前找到距離最近的炮台設施,大約在今日沙欄仔街與快艇頭街交匯點以南不遠處,與出土古炮位置最短距離可能不過兩百米。唯圖上繪畫大炮特徵,與上文分析出土古炮特徵不同。

譚學超根據葡萄牙軍事建築學者F. V. Pinheiro博士提供的原始圖片,翻譯修訂成“澳門城牆分佈復原圖”。該圖描畫了十六世紀下半葉至十七世紀初的澳門城防格局,當中繪有古北灣北部、架起兩門大炮的炮台位置,譚氏將其標示為“銀坑炮台”。此外,《澳門五百年》一書中,也對一六三四年澳門地圖的同一位置,標示為“銀坑炮台”。

澳門並無銀坑地名。今珠海有兩條銀坑村,一在唐家灣,一在灣仔。一七八七至一八○一年的《海疆洋界形勢全圖》上繪畫有“銀坑”島,處在內港對開海面,該是今日灣仔銀坑所在。《澳門百科全書》中“銀坑炮台”一條,指其位於澳門半島內港對面昔日香山銀坑島上,此炮台與沙梨頭炮台皆為防衛澳門半島內港的陣地,地位重要,唯早已不復存在,建成年份不詳。因此,就目前不多的資料來看,將北灣北部的炮台名為“銀坑炮台”,似乎欠缺足夠理據。

至於此佚名炮台的設置時間延續至何時?在其鄰近的沙梨頭炮台,自一六二四年起興建,是澳門最古炮台之一。一六二五年,兩廣總督下令將其拆除,拆下城台和高牆,但仍保留炮台部分。至一六四○年,在明政府再次迫令下,炮台全部清拆,未知是否也包括北灣北部的炮台設施。

一六八四年,清政府在澳設立“關部行台”,為正稅總口,下設大馬頭、關閘、娘媽閣及南灣四個稅館。《澳門紀略》(一七五一年)中的“正面澳門圖”上可見大碼頭附近的“稅館”,但未見炮台。至一八四九年,亞馬留在北灣稅館衙門前架起路障,禁止廣東在澳公務人員出入,且在稅館門前增派一隊哨兵,架設起一尊大炮。此大炮與哨兵設置,可能在此延續了一段時間。澳門科技大學“全球地圖中的澳門”電子資料庫收藏有一張一九○九年出版、上有一八七○年澳門要塞的地圖(圖三),圖中聖安東尼教堂(23田字位置)以西靠近海岸邊、估計約沙欄仔至大馬頭一帶範圍,仍有炮台和兵營設置。可見自十七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中晚期填海工程開展以前,北灣北部曾在不同時間斷續設置防禦設施。

結 語

本文從考古學研究角度出發,初步檢視古炮特徵,推斷其年代為十九世紀中期“英製布隆美菲爾德樣式前膛炮”。透過出土位置與古地圖對比分析,認識到鄰近的北灣北部也有炮台等城防設施,但兩者關係為何,還需進一步查找與論證。此外,厚實的古炮其炮口截斷成因為何?是否因報廢而被鋸斷?據媒體報道,古炮內疑留有炮彈殘骸,有待檢測結果。倘若真遺留有炮彈碎片,那麼古炮是在使用過程或準備狀態中截斷亦不無可能,是膛炸還是被擊毀?與十九世紀在澳門發生過的戰役是否有所關連?這些問題在現有資料的階段性推論上,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都值得我們考慮。(下)

陳炳輝

趙月紅

(澳門考古學會)

註:

吳堯、朱蓉:《澳門建築》,澳門基金會,二○一三年,第71-72頁。

坊間有人提出古炮可能曾作為船隻泊岸用的繩樁,舉出歐洲地區利用廢棄大炮作為路邊圍欄、裝飾及繩樁的做法 (見FB社交平台專頁La Série Originale,《繼續大炮》,二○二○年四月廿三日發佈)。鑑於古炮豎直出土,此說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前提是要先有堤岸結構,以安置古炮作為岸邊繩樁。

引自巴拉舒:〈澳門中世紀風格的形成過程〉,《文化雜誌》第卅五期,一九九八年,第70頁之插圖。

(清)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上卷〈形勢篇〉。

湯開建:〈澳門諸名淺議〉,《文化雜誌》第廿三期,一九九五年,第29-38頁。

金國平:〈南北二灣考略〉,《中葡關係史地考證》,二○○○年。

湯開建:〈明代澳門城市建置考〉,《文化雜誌》第廿五期,一九九八年,第77-98頁。

原圖採自As Ruinas de S. Paulo: Um monumento para o future.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4, p.9.

譚學超:《澳門城牆與堡壘炮台》,二○○九年,第26-27頁。

薛鳳旋:《澳門五百年: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二○一二年,第35頁。

張曙光、戴龍基主編:《駛向東方:全球地圖中的澳門(二○一四年紀念冊)》,第177-181頁。

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二○○五年,第406頁。

同上註,第171頁。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二卷》,二○○九年,第668-669頁;黃啟臣:〈十六~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行政》第十三卷,二○○○年第二期,第492頁。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四卷》,二○○九年,第1641頁。

原圖標題為Planta da colonia Portugueza de Macau e dos seus portos internos e externos, com indicação dos postos aduaneiros chineses modernamente estabelecidos,本文取其局部。

2020-05-18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5866.html 1 澳門內港發現古炮特徵及出土位置分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