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即想像
執筆之時,有關部門已對藝文界提出二次紓緩措施,可是不管劇場團體、戲劇工作者,或是早前立法會施政方針答問會上議員的提問,似乎都未滿足於政府之前的措施。之前,疫情的發展一直在變化,劇場界面對的問題,也許緊急支援也是需要的,然而從三月份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劇場團體足跡發表的公開信,以及由戲劇工作者組成的“集思會”所提出的建議,再到立法議員的提問,其實都指向較長遠的問題,一是疫情趨緩後的預備方案,二是澳門文化政策的改革。
疫情爆發之初,很多重視藝文發展之處,除了用“取消”、“延期”作為防疫之外,還會訂定隨疫情演變而一直修正的演出活動防疫指引,政府、藝文界、觀眾與疫情發展基本上是共同進退,甚至作為藝術行政、公共藝文環境的決策單位,會比專注創作、展演的藝術家想得更遠,走在更前面,不只把關,還要隨時因應疫情而展開的前瞻性規劃,因為理想而言,因為長久的在地藝文觀察與研究,文化部門才是最了解澳門藝文發展的角色,而最初,那個角色被命名為“學會”,研究文化的過去、當下,想像這城市文化發展的未來。文化藝術的社會生產,最終並非一件藝術品或一堆藝術節,而是想像力。透過藝術的觸動與啟發,激起人們對生活模式的改變,有勇氣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在抗疫時代,想像力尤為重要。文化政策的實踐就是提供想像,而不是設限。
文化、教育、醫療等在社會文化司轄下,它們象徵着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權利,不能單純以可數可量化的數據去計數“效益”,所以文化產業只是文化藝術的其中一個可能性,甚至只是經濟發展對文化創意的借力,文化產業絕不是文化事業的“最終目標”或“唯一目標”,文化藝術的目標是想像力,獨立於功利之外。
(疫情,劇情 · 七 · 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