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熟之間
考到駕駛執照後的十年,我一直沒有開過車,直至先生因意外右手骨折,我才迫不得已坐上駕駛席,總算真正會開車了。第一個小孩出生後的十多年,家中有女工,我一直以上班為藉口從沒踏足廚房,這次疫情,讓我再也沒有任何援手,中年的我,便開始學習做飯,我亦由從前只逛超市,變成必須去街市了。
一開始,作為街市生客,各攤主即使熱情招待、態度友善,但仍是禁不住要往我選好的靚番茄中悄悄加兩個爛番茄,或者在我挑好的生猛蝦中塞幾隻死蝦,這就是非熟客名單中人的指定“待遇”。於是,一開始我是先練眼力,盡力避劫;第二個月,我開始跟攤主聊天,詢問各種菜、魚的名稱。這時我才發現,自己買的菜終於有“起色”了。
有次,我去豬肉攤說想買牛柳,老闆是外表嚴肅的人,毫不客氣地嗆我:“小姐,我賣豬肉,何來牛柳?”我聽後靈機一觸,笑自己冒失:“好彩老闆提醒,記起還要買幾塊豬骨煲湯。”本想減少一點尷尬,想不到不苟言笑的老闆忽然從背後冰櫃中,拿出一塊留給客人的西施骨賣我,人也變得慈眉善目。就這樣,我又多了一間“熟檔”。
人與人的交往,有時只差主動的第一步。短短三個月,我成了多間菜檔、海鮮檔、牛肉檔、豬肉檔的熟客,路過牛肉檔,檔主會問:“向小姐,要留牛柳和牛嗎?”我以此視為自己終於懂得去街市了。這三個月,雖然我只學會了煮幾道菜、學會分辨西芹和芫茜、銀鱈魚和比目魚,但要說最重要的收穫,就是內向的我終於懂得跟人交往。雖然我是因為有買菜任務,才不得不主動與人攀談,但正因為踏出的這一步,我既買得到好菜,也學到了很多處理食材和煮食的秘技,更讓我明白出外靠朋友,不管關係深淺,有沒有交情始終是有差別的。
向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