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等待戈多》來到今天
老實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在今年四月被一個叫王翀的導演改編在網絡平台上演,而且還是以這樣一種奇怪的藝術形式——在線雲劇場,原本荒誕的它,從現實空間走入了賽博空間(信息空間)。
我先坦白,由於資訊不對稱,我是在它播放後一個月才發現的,這場直播並沒有留下它的錄播片段,按理來說,沒親身看過的東西不應該寫它的評論,不客觀也不全面。但基於一種強烈的好奇和渴望,還是讓我寫下了它。諸位都看過戲劇的錄播版吧,近期由於疫情,國外也有不少劇院推出有時效性的戲劇錄播版,但是這部“雲戲劇”不一般。它是分散的,演員分散的——四位主演相隔千里,舞台分散的——各自的家,鏡頭分散的——就像網絡多人視頻聊天,它是靠那條網線,把這一切進行物理上的聯繫,演員間對戲講話全靠熒幕。看到這裡,有的人可能會說,不過是一場多人視頻聊天會議,只是還有人圍觀而已。
不,如果僅僅是這樣,我怎麼還會有寫它的念頭。最為巧妙的是這部戲的改編選擇了《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作為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令多少人都陷進思考的漩渦當中,戈多是誰?他甚麼時候來?我為甚麼要等他?這幾個問題把人牢牢地抓住,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而這部《等待戈多》2.0來到了當代,來到了疫情下的今天,主角從兩個男人變成一對夫妻,台詞基本沒改動。百年前愛斯特拉岡在求波卓坐下時說:“你這樣可是會得肺炎的”,今天這個疫情時期,愛斯特拉岡也說“你這樣可是會得肺炎的”,同一句台詞,不同的情境,同樣的荒謬,只是後者的荒謬在於戲劇文本與現實巧合的呼應。更加美妙的是,這裡的“戈多”不再抽象了,他變得具象化,這段被病毒侵擾的日子,我們都經歷了甚麼?當然內地的感受會更為強烈,不知盡頭地等待口罩,等待床位,等待解封,等待重聚,等待復工,等待疫苗,至少現在我們還等待着劇場的重開,等待着這場疫情的結束。薩繆爾 ·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與今天的現實世界竟無縫對接了,很不可思議吧,所以我覺得這個導演很有意思,他抓住了“荒謬”這個點,更是搬上了網絡的舞台上,這種形式更是荒誕,如果只是放在平常的舞台上,可能這股荒誕的意味還沒線上來得濃烈。
不過,老實說,確實劇場的“現場感”是難以取代的,底下觀眾的歡呼響應,台上演員的即場反應,思想的火光在空氣中互相碰撞,以及舞台、道具的設計和光影聲音的呈現,每一場的體驗都難以復刻。像在雲劇場,你想得到觀眾面部表情和肢體的直觀感受不太可能,參照現在線上觀眾的參與形式,可能就是一連串的彈幕、瘋狂上升的點讚數、數不清火箭飛機等虛擬禮物?但若換一個角度來看,雲劇場未必不能成為一種新穎的戲劇藝術形式,可嘗試的空間其實很廣闊,而且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場”就真的只是線下嗎?尤其是在這段疫情期間,全球的劇場演出業大體都停擺了,病毒讓我們無法相聚劇場,我非常想念再次走進劇場,在舞台曼妙的光影聲色中體味戲劇,但等待也不盡是絕望的,這段期間大家都在好好地感受,不斷地積累着,希望“戈多”到來的那一天,劇場、劇場人和像我這些觀劇人都能互相給予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