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中庸之道失去市場
回歸前,我在一個語言培訓班,結識了一位旅居澳門的英國資深記者導師E,他最顯赫的採訪紀錄是一九七四年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時,在前往該島國的所有海陸空交通中斷前,想方設法成功登島的唯一記者。
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全世界的主要通訊社、電台、電視都引用他的獨家文字與講話錄音報道,讓他發了一筆大財。記得他曾經說過,如果他讓(島上的)英國情報人員發現了,他們會很樂意向要併入希臘的塞島政府舉報他這個非法入境者,不會因為他是英國人和記者便得到保護。
他當時的另一番話,更讓我腦洞大開。作為自由記者,他為不同的報章及雜誌撰稿,當中包括《經濟學人》在內。他說,同一政治事件的報道分析,他可以用不同筆名同時投稿給左派和右派出版物,賺兩份稿費。況且有些刊物,記者是不具名的(如《經濟學人》)。我聽後非常迷惑,問:何以做得到?他的答案是:同一事件站在左派的觀點,與右派的角度來詮釋,都各有理據。
我當時覺得E沒有自己的政治立場,是個不可思議的騎牆派。
然而,若干年後的今天,我不時憶起E的這番話,有了新的領悟:同一事件,站在相反角度和立場來分析,綜合起來,可能會得出比較接近事實和現實的結論。但把左和右的角度放在一起的報道分析,受眾大概不多。
在互聯網時代,社媒的滲透壓倒主流傳媒,後者一直都存在偏頗報道,前者的生態就更惡劣,以仇恨言語來驅動點閱率;網上的cookie收集,通過大數據分析閱讀者的政治偏好,然後不斷地把你“喜歡”、和你立場一致的內容餵你,讓你無法以對家角度思考,固化既定立場,把一切異見當敵人。
在國家層面,連一國之首,亦以仇恨言論來鞏固自己選票,加劇社會分化國際對立。世界於是恐怖地兩極化,中庸之道失去受眾市場,徹底崩潰。
太可悲!
(宅居散記 · 八)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