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5月08日
第C04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聲色點擊)哭泣的石頭

哭泣的石頭

“金塔之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數十間。”

——周達觀《真

風土記》

離開巴戎寺,朝西北方密林走,不遠處便是巴芳寺,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公元一○五○至一○六六年)建於十一世紀的國廟,歷史比吳哥城還悠久。

和巴戎寺不同,巴芳寺先是一座供奉濕婆的印度寺廟,十六世紀時才被佛教徒改作佛寺。它的格局和其他吳哥寺廟相似,象徵宇宙中心須彌山的金字塔廟山曾歷歲月滄桑。進寺,要走過一條近兩百米長,由很多圓形石柱架高的引道。我特地走到地面,自引道下而行,朝聖般仰望殘垣亂石堆中尚存寺廓的巴芳寺,蕭颯肅穆。待進寺爬上主殿最高處,往下望,引道四周遍佈亂石,這些石頭,見證巴芳寺的燦爛輝煌。

一九○一年法國殖民時期,當時的柬埔寨政府計劃修復巴芳寺。一九五九至一九七○年,來自法國的專家展開了修復,並培養了一批當地的修復團隊。

巴芳寺破損厲害,修復工作很漫長,研究團隊把寺廟的石頭,包括已坍塌,滾在草地上的,都逐一編上號碼,整理好,準備重建。惜重建工程尚未啟動,法國殖民結束,柬埔寨獨立,內戰爆發。紅色高棉期間,柬埔寨修復團隊的成員幾乎全部被害,歷年的研究成果悉數遺失於戰亂中,巴芳寺的石頭散落密林。

一九九四年,重啟修復工程,研究團隊面對三十多萬塊石頭,沒有圖紙沒有資料,連石頭上原有的編號也消失大半,這是一場世界最大的拼圖遊戲。好不容易,終於拼建了相當部分的寺廟,還原了寺廓。而未能歸返原位的石頭,則依舊躺在草地上,默默無言地看着春去秋來。

進寺、離去,我都選擇自引道下而行,只有這樣,才能更接近自血色歲月走過來的亂石。

風過處,似乎聽到哭泣聲。

(帶一本書去吳哥 · 二十二)

程 文

2020-05-08 程 文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3957.html 1 (聲色點擊)哭泣的石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