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夢——寫給孩子的澳門故事》
——主旋律外的人間有情
風 語
閱讀小說及網上看劇是疫情期間居家避疫的最普遍消閒選擇,文化局響應世界閱讀日,也透過了線上發佈的形式舉辦“四 · 二三全城共讀”,向市民推介了一些讀物。文化局推介的是一本由本澳七位作家和內地一位作家為本澳兒童青少年所寫的《小城大夢——寫給孩子的澳門故事》。全書八個故事大都是圍繞着澳門這小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主題,從中挖掘故事。
《小城大夢》的第一個故事〈徐徐〉,是作者郭妙瑜向少年讀者說關於生活態度的故事。少年主角徐徐雖然生活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單親家庭,但在一個假日尋找雞蛋花的過程中,學懂了“細心挖掘生活的寶藏,收藏生活中的美好”的生活態度。作者通過故事把活在今天物質奢靡的社會裡的讀者帶回過去物資貧乏的純樸時光去,並且向讀者說明了:幸福,並非來自物質,而是來自徐徐而活的生活態度。
李宇樑的〈大戲查篤撐〉的野心在於不甘僅向小讀者說個兒童故事,在傳遞粵劇傳承的主題之外,更且借簡單易明的情節去詮釋艱澀的生命哲思,以小芊外婆的退場(故事沒有明言外婆的死亡)來暗喻生命的終結有期,但沒有將死亡黑色化;又以舞台喻比人生,說明舞台上總須有人扮演不同的大、小、忠、奸、好壞角色。故事結尾,小芊與外婆兩個泡泡的相遇與碰撞,隱喻生命與粵劇的延續與傳承,餘音裊裊。故事的弦外之音比主旋律更讓人玩味。
梁淑淇的〈怪夢回收箱〉縷述了幾個關於孩子的怪夢,那都是一間涼茶舖主人怪婆婆所收集的夢。在一堆離奇古怪的夢當中,夾雜了一個毫不古怪的夢:一個孩子不圖成績,努力完成了馬拉松跑的夢想。乍聽起來,那是一個平凡不過的夢——對於一般孩子來說,但,那是來自一個患了腦癱、沒能力站立的十歲孩子的夢。作者簡潔明瞭地道出了:生活中視為理所當然的活動能力,卻不知是一種天賦的幸福。怪婆婆和她患病的孫兒懂得從生活的苦中嘗到甘,一如喝涼茶。
呂志鵬的〈傳承〉,作者索性自己投進角色中,以第一人稱作敍述。可能也因為此,相對於其他七個故事裡的兒童主角,十二歲的“我”(主角呂靖熙)的心態多帶了一份成人的世故。故事借舞醉龍寫出主角從對自家身份的嫌棄轉化到願意傳承的過程,強調文化自信來自對自身文化的了解。譚健鍬的〈端午的蠟筆畫〉給小讀者說了個努力與成功二者之間的關係的故事,故事用了不少篇幅介紹端午節的粽子,細意描寫的中國各地粽子色貌香味躍然紙上,也為讀者上了一課關於端午節的典故和粽子的由來。
水月的〈怪人〉和太皮的〈尋找獨角獸〉兩個故事不約而同都是通過主角尋找怪人或獨角獸的過程來為讀者做小城的風景導賞,故事真正帶讀者尋尋覓覓的是澳門的中葡美食和各個風景,也從中介紹了土生葡人的片面生活。在太皮的故事裡,華人女孩多多和土生女孩安娜兩人攜手合作尋找獨角獸,到最後,發現“獨角獸”的真身其實是貝拉婆婆的愛情,倒為主旋律題材點綴了一點浪漫。
姑不論《小城大夢》八個作品各自背負了哪些非遺主題,咀嚼下來,莫不是說着人間有情的故事,是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故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