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變得快樂
鑒於疫情持續,很多國內外的在線課程都免費開放了。出於好奇與興趣,我也報了一門耶魯大學的“如何變快樂:心理學與美好生活”課程。課程還沒有學完,不過也得到了一些啟發。
首先最讓人感慨的是,現在連怎樣變得快樂都要上課學習了,聽起來現代人的幸福感也算是刷新低點了。尤其是最近幾年,陸續聽到身邊一些朋友得了抑鬱症的消息,也側面反映了大家的心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而且今年疫情肆虐,報章、電視新聞播報着全球各國不斷攀升的感染數字,大家既要擔心自身健康,又要憂慮着經濟下行帶來的錢包縮水,再連帶因配合政府“勿聚集”的呼籲,朋友們見面、吃飯的頻率下降了,不能再像以往那樣暢聚一番,幸福感自然也跟着降低。
在我的慣常認知中,快樂一般出現在滿足慾望的那一瞬間,比如享受一頓饕餮盛宴、去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收到一份讓人驚喜的禮物。在這些東西都不變的情況下,如何“無中生有”地創造快樂?這是我一開始時感到最困惑的疑問。
後來看了幾節課,終於了解到,原來現在心理學已經對如何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作了一些研究。教授說快樂像肌肉一樣,人們可以透過訓練和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快樂。例如透過每天記錄幾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可以讓自己更加注意身邊的“小確幸”,例如父母做的一頓美味的飯,和朋友聊得興起的下午茶時光等等。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平時可能眨眼間就已經忘記了,但透過回想以及記錄,能讓自己更專注於值得欣喜的事,也會發現原來自己不經意間就收穫了很多的關心與被愛。
很多時候,要變得快樂,不一定要大灑金錢,也沒有什麼入門門檻,只要細心留意身邊的瑣碎點滴,多感受家人、友人、愛人的陪伴、關懷,已經足矣。
木 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