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朝增光者
只是有點冷落而已,他在請假省親的路上,不思悔改,反而寫出了“三吏”“三別”的系列詩篇,對朝廷的徵兵、復員軍人待遇等各項政策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對朝廷官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探親結束回到長安,調任華州(今天渭南華州區)司功參軍,又不安心工作,抱怨公文太多工作辛苦、嫌天氣炎熱蚊子厲害,都寫進詩歌裏;當年關中地區因爲戰亂加天災物價上漲,他便棄官不做,帶着妻子兒女尋找能安居樂業的地方去了。在華州前後只待了一年,全然沒有跟朝廷共克時艱的精神。辭官之後,漂泊西南,最後流落湖北湖南,一路之上,個人生活的各種困難,世態炎涼,所見所聞各種朝廷腐敗、官員無能、社會黑暗、百姓疾苦,他都不厭其煩地寫進詩歌。
而實際上,作爲官宦世家子弟、自己也做過朝廷官員、享受豁免賦稅勞役、長安洛陽兩地都有土地房産的杜甫,即使是因爲戰亂漂泊西南、流落荊湘,一路上都是有在當地做官的親戚朋友可以照顧他、接濟他,甚至給他土地供他耕種,衣食無憂是常態,飢寒困頓都是暫時的。其中在成都、夔州(重慶奉節)過的是富裕地主階級生活。但是,他的詩歌卻給讀者一個總是掙扎在苦難中的印象,就連宋代王安石都被他騙了,以爲他“餓走半九州”。
普通讀者記憶裏最清楚、永不磨滅的印象無非是《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裏描述的苦況,以爲成都時期,杜甫一家住的是透風漏雨的茅草屋,過的是飢寒交迫的日子。殊不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的四五年,當地最高軍政長官是他的金主,撥給他造屋栽種的土地,讓他在幕府兼職掙錢。
(五之二)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