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學甚麼?
最近教青局公佈了復課的預案,首階段的高中在五月四日,次階段的初中則在五月十一日,而小學、幼稚園和特殊教育的復課日期則視乎疫情而另行通知。基於“停課不停學”對幼小及特教的影響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為了保障孩子在這段時間仍維持學習的基本水平,我們有必要對現時教與學的實踐進行反思和深究,以便找出更合宜的學習方法。
對於“停課不停學”,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對於教師們所付出的努力,筆者是由衷地敬佩!不少教師更是在這一場疫情中變身為幼教的網紅(KOL),製作兒歌、律動和故事劇場等視頻。現階段,依筆者了解,不少的幼小教師都在忙着做“自編自導自演”的工作呢!我並不是鼓勵教師不去做這些,只是認為沒有必要各自去做類同的事而已,是時候思考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之事了,以便釋放教師更充足的精力和時間去跟進學生的學習,以及關注一些學習稍遜的學生。
本欄一直以來都較為關注幼小學生在這段期間的學習,皆因年紀較小的學生在學習上所需的支援相對較多,這也是筆者最關心的課題。在平日上課的日子,(大部分)父母上班,孩子在學校受教育、受照顧;如今父母上班了,孩子卻留家中自學,或是由祖父輩/傭人陪伴學習。在這種條件下,教與學的方法起了關鍵作用。學生能否在得到很少的支援下仍能順利進行學習呢?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此外,學習的內容和取材也會直接影響到這些學生直接參與學習的程度,這也是本文的重點。
學校停課了,但幼小的學生在家學習,究竟要學些甚麼呢?學校不是有教材嗎?然而,值得深究之處是,學習空間和場景改變了,教學方法也改變了,教學的內容卻還是照舊嗎?一直以來,筆者都認為學校的教學是較為精緻化,卻不是很生活化。大家不妨回想在學校裏學習的情景,基本上專門的學習都由專門的人在特定的空間中進行。譬如,體能課由體育教師在操場鍛煉學生的體能和球技等,音樂課由音樂教師在音樂室培養同學們對音樂的欣賞能力等,或是數學課由數學教師在班室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及精準程度等。然而,當場景轉換到了學生的家裡時,既沒有分門別類的空間,也沒有各式的手工紙供美勞活動,更沒有打印機可以打印工作紙,甚至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完成某些體能活動呢!當學習場景切換了,但我們仍舊停留在學校教學的操作和思維模式下去要求學生在家進行學習,不是不可以,只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孩子在家學習的方式跟原來在學校學習的方式一樣,那麼,他們還有回校上課的必要嗎?真實的分別在哪裡呢?學生身處家裡學習,最直接的學材和教材應來自他們的生活,這樣就相對容易了,而且也切合學習的規律。二月中,抗疫初期筆者跟友人談及她們這段時間的教與學情況,友人說:“原本我們都有安排孩子在家做做手工之類……但是家長說家裡沒有這沒有那,而且來勢洶洶,結果我們也不敢給家長添壓力了……”給家長足夠的時間去預備和參與是有必要的,如果今天需要時才宣佈要用,說到底,任何人都會接受不了。所以,建議教師們不要當天才公佈學習材料,應及早通知,你們平時不也要求學生預習的嗎?另外,以家為場景也有很豐富的教材呢!例如:教孩子用手巾或毛巾去做美勞,做體能/律動/體操,或是自理清潔等,也未嘗不可。又例如,小學生會用英文去認識家居空間和物品,這既是教材內有的教學内容,也方便學生在家找到相關的學習素材進行學習。我們只有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能力自主、自動參與到學習中,真正的學習才會出現呢!
(“停課不停學”的迷思·四)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