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巨匠訪談時在談甚麼?
“閱讀對我而言是一種不亞於周遊世界或是墜入情網的體驗。”在《最後的訪談》系列中,博爾赫斯曾這樣形容閱讀,這讓我想到了有陣子閱讀文學巨匠的訪談錄,莫名產生的一種他們變成了我客人的感覺:每個晚上,他們就到我家來作客,他們會對我暢所欲言,談論愛情、作品、心情、名利、人生、死亡、文壇八卦,也談他們的過往,他們有時候是一個人來,有時候是兩個人一起來,我唯一需要招待他們的是,早點“打開門”把他們請進來,默默地坐在旁邊傾聽,但每一次,都會是一場愉快的對話。
這次是好幾位客人分批來訪,每一位都是文學大師,如果你也喜歡讀文學作品,那你肯定對他們不陌生。
海明威、博爾赫斯、馬爾克斯、波拉尼奧、馮古內特、華萊士,這六位來自二十世紀的文學巨匠正是此套《最後的訪談》系列裡被訪談的人物,他們中有兩位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有粉絲過億的,有“顛覆了小說世界”的,有各種大獎拿到手軟的……而採訪他們的人也毫不遜色,都是來自極具影響力刊物的金牌記者,包括《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時尚先生》、《華爾街日報》、《花花公子》等。在此書即能看到真正厲害的記者是如何拋磚引玉地挖掘故事,以及見識到他們的博物多聞。
此套書總共六本,每一本都是三到四篇的訪談,設計輕薄便攜。據說這套專門推出的訪談系列,與傳記普遍性喜歡放大作家大頭照的極大不同之處在於,此書的封面特意邀請了美國布魯克林的插畫師手繪了作家的肖像,生動傳神之餘還具有很強的藝術性。
我是從《最後的訪談:海明威》這本開始讀起的,如採訪者勞埃德 · 洛克哈特所形容的:他是“美國文學衰老的公牛”、戰士、戰地記者、間諜、作家、巨獸獵人、漁夫、善談者、享樂主義者——他的人生經歷豐富得驚人。在這位記者未經預約擅自來訪的時候,海明威不太高興地說:“你未經我允許就到我家來了,這不對。”然後還是把對方請了進來,喝着咖啡閒聊了一會,但他立場非常堅決的表示現階段不接受採訪,他的這種堅守原則而又大方得體的處事方式,着實有文學大師的氣概。
他在接受羅伯特 · 曼寧採訪的時候,談到了格特魯德 · 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T.S.艾略特,還有菲茨傑拉德、沃爾夫、福特.馬多克斯 · 福特。海明威提到他們名字時無一例外地都會攻擊那麼一兩下,似乎他總是要與同期作家的名望針鋒相對。而在提到詹姆斯 · 喬伊斯時,他透露了喬伊斯非常可愛的一面:“我們會一起出去,喬伊斯不是和別人吵起來就是打起來,他連對方的樣子都看不清,所以他會說‘搞定他,海明威!搞定他!’,但打群架和書裡說的可不是一回事。”
如果說《最後的訪談:海明威》的趣味性比較強,那《最後的訪談:博爾赫斯》則如他的作品一般,更具思想性與文學性,他的形而上學的思想,他對創作與文學的探討,他對自我的坦白。被稱為“作家中的作家的”博爾赫斯雖然名聲在外,卻是一個非常低調謙遜的長輩,幾乎知無不言,每隔幾分鐘就會停下來問一問採訪者:“不會無聊吧?”他那會即使已經失明了,仍然非常照顧別人的感受。
閱讀這個系列書籍的時候,我開始比以往更加留意這些“客人”的小細節,而一些很小的細節,也正是他們的迷人之處。通過這些訪談,作家們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訪談本身就是一個自知的時刻,一個懸停在時間長河中的時刻。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