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今天要說一個不是題外的題外話,就是《孟子 · 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孟子認為士人做官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因為“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而從政,必須“由其道”,“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堅持政治原則是從政的基本要求。
戰國的一位縱橫家景春,說到公孫衍、張儀算不算真正的大丈夫時,孟子也談“大丈夫”。一般人的概念是:成年男子通稱丈夫。蓋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者則列於丈夫。《說文 · 丈 · 段注》:“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以長短尺寸作為丈夫的評定標準,未免有點武斷。世之侏儒,又如特別矮小的晏子,是否摒諸“丈夫”範圍以外?又譬如超出八尺的男子,是否一律稱作“大丈夫”?實在無稽。
據一般人的理解:有志氣、有作為的人就是大丈夫。引申為君子、偉人。《孟子》在這一章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廣居,照字面解是廣大的住宅。倘依此解釋,居陋巷的顏回,還有位陋室的劉禹錫,必然是“小人”。其實孟子說的“廣居”是譬喻仁道。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走在光明的大道上。得志時,能同百姓一起沿着大道走;不得志時,仍堅持正確的理想。孟子還講了幾句為後世傳誦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時代不同,環境變易,其實是世態出現問題,孟子這幾句話變了質:富貴,有了錢,有了勢,生活腐化了,身體搞壞了,徒然有財有勢,卻是不能淫;政治環境變了,有錢人雞飛狗走,紛紛移民,試問貧賤又怎能移?屈,彎曲也,不能屈猶言只能直。這是說:縱使你如何威武,在這樣環境下,也非死直不可。當然這是對孟子的誤解,卻是現實社會的正讀。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