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社會結構
廣東有幾句童謠:“排排坐,食粉粿,豬拉柴,狗火。”第一句是強調要守秩序,遵從法紀;次句形容幸福生活,人人得享受成果;第三、四句寫卡通小豬狗的合作。這種合作是分工式的勞動。從前烹飪没有汽化燃料與電能,一般都用茅草或枯枝,所以須用人手把柴薪慢慢地推入爐中,這種動作稱為“火”。,推也,佐助也。亦有作“擁火”的,蓋擁有推進的意思。
這首童謠向小孩子灌輸社會結構的雛形,可以說是社會關係,指人們在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彼此間所結成的以生產關係為基礎,其相互關係的總稱。西方把社會結構和組織,把人類社會關係或條件比作機器、建築物或生物機體,是社會學家從物理學和解剖學借用的。
《孟子 · 滕文公上》這一章說:許行是信奉神農氏的,他從楚國到滕國去,拜見滕文公,說:“我這個遠方人,久聞您施行仁政,請求給我居留,作為您的百姓。”許行的弟子共數十人,穿着粗麻布衣,靠編草鞋、織蓆維生。
也有一個陳良的,他和弟弟陳辛、陳相扛着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同樣要求滕文公給他居留。一日,陳相告訴孟子,謂許行說滕文公確是一個賢明之君,不過還是不懂治國,因為他不與百姓一道同耕共種。如今滕國擁有糧倉府庫,這是損害百姓奉養自己,難道算是賢明嗎?
孟子問:“許行一定要自己耕種才吃飯嗎?他穿的衣帽,煮飯用的鍋甑,耕田用的農具,用膳的陶器等是他自己造的嗎?”這一連串的問,其答案是個“否”字。由此說明社會是須要分工的。孟子要問:“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通義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