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4月21日
第C07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筆雯集)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

《孟子》者,七篇止。〈滕文公〉是它的第五篇。這一篇共五章,記述孟子治國方略與以農立國的理論,有謂“民以食為天”。農是解決食的根源。孟子主張仁政,但先決條件是經濟基礎。他説:“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所以統治者應該“制民之產”,“取於民有制”。這與後來孫中山先生説的“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農立國”一樣。可惜一般的農民都沒有田,他們所耕的田大都屬於地主所有,因此孫中山先生提倡“耕者有其田”。

周代的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的地為一里,劃為九區,每區百畝,成一個“井”字形,中心的一區為公田,其他八區為私田,八區私田的耕者共耕公田,公田所得作為賦稅,是為國家的行政費。孟子就主張這樣的土地制度和“什一”的賦稅。這樣就可以保證百姓生活所需的恆產,從而人民生活安定,然後施以教化:“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以明人倫”國而得治。

在〈滕文公〉這一章,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這是説:百姓的事務不容緩慢,易言之是“急務”,他引《詩 · 豳風 · 七月》之句:“晝爾于茅,霄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説白天就去打絲茅,夜裡便將絲茅搓製繩索,目的在於修補屋宇,有了住的環境,於是開始播種百穀。進一步說明恆產對人民的重要。苟無恆產,民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這句話是:“等於陷害老百姓”。

粵俚説:“有頭髮誰肯做鬎鬁”。如果生活過得好,有誰肯去做壞事?恆產,相當於今天住屋的問題,如今屋宇早已變成奇貨可居的商品,絕大部分打工仔休想有這並非奢侈的“恆產”。無恆產,無恆心,放辟邪侈,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這是社會深層次的矛盾。不從“恆產”、“恆心”去解決問題,國之危也。

冬春軒

2020-04-21 冬春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0554.html 1 (筆雯集)耕者有其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