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並無鐵打原則只有現實
印度人民黨在古吉拉德邦第一屆邦政府選舉中,以印度教民族主義為政綱議題,到了第二屆莫迪角逐連任時,改為高唱經濟發展之歌。
莫迪在邦政府第二任期間,疏遠邦內固有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團體,並制約其影響力。又把內閣中著名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客移除。當其中一個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VHP帶領農民示威時,莫迪用鐵腕把參與示威者從政府公屋中趕走,同時把二百間僭建印度教廟宇拆除。這些種種行動,似乎是要擺脫自己被指曾參與及策劃反穆斯林暴動的指控。不過他仍然與一些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保持關係,因為這些人才是他選舉的票倉所在。
莫迪表面上同印度教民族主義保持距離,然而每逢選舉,印度人民黨都會強化對恐怖主義的文宣,間接劍指穆斯林社區。他在古吉拉德邦執政超過二千日,創下該邦史上執政最長紀錄;並於第二輪邦議會選舉,為執政黨取得多數席位。再觀照他一四年成為總理,也能任滿再連任,可見莫迪的政治魅力,確實超凡。
由於莫迪被指有份參與針對穆斯林的種族暴動,英美和歐盟先後根據“國際宗教自由法”制裁他,拒絕讓他入境。然而,當他在印度政壇聲譽日隆之後,英國與歐盟先後解除對他的入境禁令。到他當選為印度總理,華府更邀請他訪美了。可見政治並無鐵打的原則只有無情的現實:原則總對政治現實讓路。
莫迪在邦的第二任期內主力發展經濟,支持私有化與小政府——這與他一直參與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團體RSS理念完全相悖。他又建立金融與科技園;支持NGO與社區組織的地下蓄水工程,使枯竭的地下水層,逐漸回復正常水平,從而帶動農業,尤其基因改造棉花的生產。
(環球右翼風吹到印度:莫迪要學特朗普? · 十)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