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疫與建築
上期文章提到,十九世紀下半葉澳門曾受到瘟疫影響,當時澳門除了兩座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聖辣非醫院)和山頂醫院(仁伯爵醫院),面對眾多的患者,兩座醫院並不足夠,而且,當時的華人較少能接受西醫的治療,那麼,他們去哪求醫呢?
為此,當時的一些華商籌建了華人的醫院,就是鏡湖醫院。該醫院創建於一八七一年,是以中醫方式診病,而且對貧病者贈醫施藥。
當時的醫院建築是一幢一層高、面寬三開間的中式建築物,採用麻石作牆基,用青磚建牆身,硬山式瓦片屋頂(即屋頂由斜屋頂組成,兩側是平直的三角形磚牆),而入口正面由石柱支撐,並將門面分為三個空間,當時醫院建築物的外貌有點像蓮峰廟或十月初五街的康公廟,具有嶺南廟宇的建築特徵(見附圖)。
據當時的資料,染疫症的華人病患主要由該醫院醫治。
一八九二年孫中山在香港西醫畢業後來到澳門行醫,鏡湖醫院才開始有西醫服務。
一九一七年,鏡湖醫院籌建產科大樓,其中獲得葡人嘉路米耶的大力捐助。順便介紹一下,嘉路米耶是誰?可能有讀者會想起俗稱“三盞燈”的嘉路米耶圓形地,是的,該圓形地就是以其名字作紀念。
嘉路米耶是葡國海軍將領,曾參與葡萄牙一九一一年的共和革命,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曾在澳門擔任總督,一九一八年任海外部部長,一九二一年在葡國的政變中被刺殺身亡。
廟宇式的醫院建築後來不敷應用,建築物被整體拆卸重建,現今除了能在照片看到其模樣,其中一些匾額仍保留在鏡湖醫院的歷史館內,是當時廟宇式的醫院建築的唯一實物遺存。(二)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田中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