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皇帝
《孟子 · 公孫丑下》的第六節文字不多,可以抄錄一談。文曰:“孟子為卿於齊,出弔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這段記載是説孟子在齊國當客卿,奉命到滕國弔喪,齊王派寵信的嬖臣與孟子隨行。齊滕兩地頗遠,他們日夕相見,彼此卻沒有説過一句話。公孫丑問於孟子,為何致此?
文中的“大夫王驩”前面加上一“蓋”字,帶有蔑視成份。宋人俗稱女子之夫為蓋老,男子之妻為底老,把“蓋”與“底”分別成為物之底面。如《水滸傳》:“好教大官人得知了笑一聲,他的蓋老,便是街上賣炊餅的武大郎。”這個“蓋大夫王驩”乃是齊王的嬖臣。嬖臣是身份卑賤卻是得寵的近臣。
孟子説:“既或治之,予何言哉?”那“既”字有“完畢”的意思,也作“已經”解。這句話是:完全、已經治(辦)妥了。其實孟子是説:“一切的事都由他(王驩)包辦了,我還有何事可做?”“予何言哉?”(還有甚麼話可説?)有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要是用港澳的“中西合璧”,或者説是“洋為中用”的流行語説,是“French King”。照意譯是“法蘭西皇帝”。難道是“拿破崙”?這與拿破崙何干?French
,無疑是“法蘭西的”,不過French Letter就不是法蘭西文字或法蘭西書函,卻是英國人口語的陰莖套。而上述的“法蘭西皇帝”,純粹是語音之轉訛。蓋King,音傾,粵語的“傾”指“傾偈”,即聊天、商量、交談的意思,而“法蘭西”的“法、西”諧音為“費事”,為了加重語氣和土俗化,在“費”與“事”之間,加插一個“蘭”(也是諧音)字,全句是:“費蘭事傾”,亦即孟子説的“予何言哉”。
有讀者向我反映,謂《孟子》太沉悶了,為此而特別加點笑料,尙希受落。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