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發展情景分析
自內地去年十二月開始出現新冠疫情以來,至今已近四個月。儘管疫情在內地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全球,疫情仍處發病高峰。疫情對澳門的旅遊與博彩產業均產生巨大影響。因為疫情,國際旅客完全禁止入境,台灣香港旅客入境要隔離十四天。澳門居民或來澳的旅客到內地也需要隔離十四天。這些措施令澳門旅客消失、經濟停擺,各行各業均陷入困境。
疫情會持續多久?評估其趨勢,對特區政府和澳門的企業決策,均具十分重要的意義。
判斷疫情的持續趨勢非常困難。因為新冠疫情難以用傳統的方法預測。傳統的預測方法主要是統計預測方法,即通過經濟模型、回歸分析、時間序列等工具來發現未來的趨勢。但傳統的預測方法需要擁有大量的歷史資料,新冠病毒是全新的病毒,歷史資料有限。在缺乏資料下做的預測,非常不準。正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緊急專案執行主任邁克 · 里安對現有的各種模型所做的預測的評價,“所有預測都非常重要,但大部分預測都是錯的。”
三種情景分析選擇
在傳統的方法難以發揮作用下,情景分析是一種選擇。所謂情景分析,主要是通過專家推理和經驗判斷未來的若干可能性,而不是預測。本文通過調查專家的預判,以及預判的支持理由,看疫情發展的幾種可能情景,並據此提出對策建議。
通過互聯網查詢中外不同專家的意見,可總結出三種情景:樂觀情景、悲觀情景和其他情景。
樂觀情景:在大中華區,持樂觀的情景有廣東的鍾南山、台灣的王任賢、上海早期的張文宏(張在最近改變看法)等專家。這些專家認為,內地的疫情在二月底到達頂峰,四至五月前可能結束;世界的疫情可望六月結束。鍾南山和王任賢的看法很大部分是基於他們○三年在抗擊非典中積累的經驗。當年鍾南山領導廣東的非典抗擊工作,王任賢則在台灣擔任台灣“衛生署”疾病管理局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在國外,最新的樂觀情景是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默里(Murray)博士四月十三日的模型預測。根據該模型的預測,新冠病毒在五月會基本消失。
遵循非典發展軌跡
上述樂觀情景,有一些數據支持。如○三年的非典發展數據。非典○二年十一月出現,○三年二月初在廣東的中山、江門、深圳等地蔓延,二月中下旬蔓延到香港、北京及世界其他地方。但到五月底疫情就基本消失。北京市成立的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於六月一日撤銷。六月十五日,內地的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轉確診病例數均為零。新冠肺炎發病的時間與非典基本差不多,病毒的基因組成也非常接近,因此新冠肺炎有可能遵循非典的發展軌跡。
支持這一情景的因素還有氣候因素和各國採取的嚴厲應對措施。多位專家認為夏天的高溫會抑制病毒的傳播。這是非典在○三年五月底消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目前新加坡、泰國等氣候炎熱的國家,疫情並不嚴重的一個可能因素。各國嚴厲的應對措施,包括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也顯示出明顯的效果。這些措施正令美國、西班牙、意大利等疫情嚴重的國家,情況開始好轉。
永不消失與人共存
悲觀情景:最悲觀的情景是認為這種病毒永遠不會消失,會像流感一樣,連年出現,持續與人類共存。持這種看法的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何大一;台灣台中的衛生局長曾梓展;上海著名專家張文宏(最近的看法)等。支援永不消失的理由是病毒已全球蔓延,即使一個地方的病毒控制住,另外一個地方繼續存在,然後又會傳播回來。支持悲觀情景的一個典型證明就是禽流感。自從一九九七年在香港發現人類也會感染禽流感後,該病一直在亞洲區零星爆發。在○三年十二月開始甚至在越南、韓國、泰國等國家嚴重爆發。到○五年中,疫症不但未有平息的跡象,還不斷擴散。到一八年,內地亦有案例。
介乎於兩者之間的情景:也有許多醫學專家的觀點在上述兩種判斷之間。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四月十一日在港大記者會上明言,疫情不可能在七月前完結。他表示,非典當年找出發燒病人“困住”,並隔離密切接觸者後,六個月中斷病毒傳播。但新冠肺炎傳播力強,許多人無病徵,故不一定可通過找出有病徵的病人中斷傳播鏈。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也認為病毒短期消失機會不大。
中間路線作出應對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教授利蒲賽奇認為,到了夏天,新冠病毒的機制不會有明顯變化,也不足以自行終止傳播力。美國國家科學院專案小組認為,夏季高溫對疫情的影響並不確定,最重要的是還沒有足夠多的人產生抗體。人類對新病毒的免疫力較低,即使在冬季以外的季節,新病毒也容易傳播。群體免疫至少需要兩年才會有足夠多的人產生免疫,從而防止疫情大規模爆發。
雖然上述的評估均有各自的支持理論和假設,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專家可完全肯定具體哪種情景會出現,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目前內地、香港及世界大部分地區,應對戰略都是基於樂觀情景或中間情景作出應對:通過短期的比較極端的措施,包括封城或部分封城,把疫情控制住。就目前情況看,這種做法效果還是明顯的。但這種應對措施不可能持久。如果目前採取的措施達不到根除疫情的目的,任何時候人員一流動,疫情又捲土重來(疫情長期化)。目前的措施帶來的傷害可能遠遠超過疫情本身帶來的傷害。
靈活應對適應疫情
在這種情景下,可能更好的戰略就是對疫情的適應。即通過接受一定程度的傳播,但通過減少傳播的速度,減少傳播帶來的傷害(比如減少死亡率),盡可能拖延時間,達到全民免疫目的。
適應戰略就意味着不中斷正常的人員往來,承擔可能發生小範圍傳的風險;通過限制大規模的人員集聚,通過教育社會對疫情保持高度的警惕,達到防止疫情大規模傳播出現的目的。
此外,還需要保持相對充裕的醫療能力,以盡可能降低死亡率和重症率。
在疫情發展高度不確定、不清楚最終出現哪種情景下,政府和醫療部門都應保持高度靈活性,即隨時可根據疫情的演變及時調整應對策略。如果疫情有嚴重的趨勢,就增加限制措施;如果情況好轉,就減少限制措施。最終目標是以較低的經濟代價達到全民適應的目標,就像今天社會對流感的適應一樣。
澳門理工學院 曾忠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