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唐詩人鄭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歸》詩,句云:“陽朔花迎櫂,崇賢葉滿溝。席春歡促膝,簷日暖梳頭。道暢應為蝶(一作虎),時來必問牛。”問牛,有一個典故。《漢書 · 丙吉傳》:“漢宣帝時,丙吉為相,出,見牛喘吐舌,而大為重視,有人認為牛喘為細事,吉曰:‘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太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
丙吉,作為一位宰相,日理萬機,卻是看見牛在天氣不熱的初春而氣喘,他要追查究竟。有人説,國家很多大事他不去管,而去管牛喘,未免本末倒置。丙吉則説:牛是農耕的主力,牽涉民生大事,豈得謂之閒事?至於其他政務,分別各司其職,在位者處理可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出自《論語 · 泰伯》,是孔子說的。原因是不在其位,不了解個中實情。縱使所謂“知”,也是道聽途説,不能作準。譬如關於政事,有高談闊論者,往往是“今日的我,竟打倒昨日的我”,是投機主義者,竟不以為慚。
孟子對齊國大夫蚔蛙説:“你辭去靈丘邑宰,改而做獄吏,理由是希望藉此有機會向齊王進諫。如今數月矣,還不見您向齊王進諫過甚麼,何故?”
蚔蛙説:“不是不進諫,而是齊王當作耳邊風,於是索性‘劈炮’歸田。”齊人認為蚔蛙諫齊王是孟子出的主意,他滿口仁義道德,而他自己卻不去進諫。孟子的學生公都子把這事告知孟子。孟子回應説:“有關在職者做有關的事,倘若無法盡職,自當辭職引退。如今進諫者不能暢所欲言,其可奈何?我既沒有這職務,也沒有進諫的責任,那麼無論進退,我都有很大的選擇餘地。”
孟子因為不在其位,所以不謀其政,丙吉身為宰相,尙且只問牛喘,不問其他。孟子無職無責無權,貿然逞強進諫,只有自討沒趣,為孟子所不取故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