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下的分享
早年大家都說數據是石油,近年開始改稱數據是陽光和空氣,而AI更是無數據不行。可幸的是,面對這個全球疫症,先有美國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在它的互動地圖儀表板(Interactive Map Dashboard)上,連結各地病例的數據供人下載;其他“無償”開放資訊的,還有艾倫研究所(Allen Institute),他們把二點九萬篇醫學論文,包括只供行內閱覽的內容也一併公開,希望集思廣益,盡快為破解疫情帶來突破性發現。科研界一向競爭激烈,同行如同敵國,今次大家分享珍貴的數據,這個疫症也許是帶來改變的一個契機。
【摘自:〈疫情帶來改變世界的契機〉,鄧淑明,明報,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一場疫症,令全球各國的民眾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面對這個環球逆境,不同人有不同的選擇。
有人選擇聽從政府提議,乖乖留在家中,減低傳播風險;有人選擇自私享樂,繼續大杯酒大塊肉;也有人選擇獻上自己的一分力,與人分享,當中有口罩、消毒用品、食物,以及不同的資源——國與國之間的醫護用品、科技企業免費向民眾提供的服務、學術資源網站開放的書本、論文,甚至在被疫情籠罩的意大利小城那不勒斯,居民更會把家中多餘的食物放於吊籃,再將之緩緩吊下,讓街上有需要的人取走……
疫症對人類的考驗,不單單體現在公共衛生的範疇,也在道德、文化和教養等方面。際此機會,正好讓我們反思:在利己與利他當中,究竟要如何劃下界線?在相爭與分享之間,我們應該作何選擇?在日常看似正常的生活當中,到底隱藏了多少的削剝和壓迫?
疫情再兇猛,終歸會有受控的一日,但這場疫症帶來的反思,卻值得我們深究。
(“疫”境反思 · 二之一)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