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4月15日
第C05版:鏡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疫情“煮”意

疫情“煮”意

作為上班族的一員,新冠病毒來襲之前,我的周末通常這樣安排:約上好友,一起看個電影,去逛逛街,再去新晉網紅店吃個飯,非常閑適。然而新冠疫情的發展,幾乎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疫情期間呆在家裡,閉門不出,就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同時為社會作貢獻的最好選擇。

人是具有社交屬性的生物,長期悶在家,不能外出與親朋戚友聚會吃飯玩耍,一時之間,難免無聊寂寞,於是各種打發無聊、排遣寂寞的方法紛紛出爐,抖音上不乏創意製作,有人閱讀,有人打機,有人拼圖,有人製作搞笑小視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我卻在這段時間,發自內心地愛上了烹飪,特別是烘焙,現在每個周末,都會有些新“煮”意。

做過麵包的人都有同感,麵發得好不好,決定麵包好不好吃。而新手如我,還沒入手麵包機,只能純手工發麵,這非常需要時間,雖然網上有各種縮短手工發麵時間的方法,但嘗試下來,我還是喜歡用最傳統、最需要時間的方法發麵。這種方法,讓我覺得自己像個魔術師,在時間的幫助下,施展着神奇的魔法。

潔白的高筋麵粉,加入適量鹽和糖,拌勻,這時,魔術師亮出魔法棒——乾酵母,伴隨一點溫牛奶,魔術師的雙手就可以開始大顯神通。剛混合的麵團是非常粘手的,不僅粘手,也粘在和麵的盆裡,表面很不光滑。在雙手反覆揉捻下,桀驁的麵團慢慢被馴服,麵筋開始形成,表面變得光滑。此時加入軟化的黃油後,麵團又變得頑劣起來,魔術師必須繼續雙手用力將黃油揉進麵團中,當麵團吸收了黃油後,表面再次變得光滑,麵團也越來越有彈性。而一個成功的魔法,就是變出既不粘手、也不粘盆的麵團。

麵團揉好後,麵盆要蓋上保鮮膜或者濕紗布,讓麵團在室溫下發酵最少一個小時。這段時間,看看書,或者打開電視點播《舌尖上的中國》,提升吃貨的自我修養,也是不錯的選擇。《舌尖上的中國》貢獻了太多金句,比如,“時間是食物的摯友”。麵團發酵的過程,就體現了它與時間結下的深厚友誼。而當它膨脹到原來的體積兩倍大、變得白白胖胖、散發出麥香的時候,也是我們見證這段友誼如何甘甜的時候。烤好的麵包香氣四溢,一家人分而食之,家人的交口稱讚,正像獻給魔術師的掌聲,令人無比滿足。

除了做麵包,疫情期間的每個周末,我都有嘗試各種不同的美食。

焦糖布丁,第一次做得不太成功,於是我便上網查找不同方法試驗,第二次就做出了綿密細致、入口即化、甜而不膩的成品,深刻地體會到《舌尖上的中國》中所說的:“要達到讓食物轉化成美食的境界,這其中要逾越障礙,要營造條件,要把握機緣,要經歷挫敗,從而由‘吃’激發出最大的智慧。”

上海熏魚,除了醃製鯇魚段、製作醬汁外,重要的是把握炸魚的火候,參考一種比較流行的方法,是先用文火把魚段炸到金黃,再轉猛火炸第二次,炸到脆而不焦,可以吸滿醬汁,就算成功。炸魚如此,做人何嘗不是如此,所以《舌尖上的中國》才會有這樣的結論:“在中文裡,‘火候’一詞的使用並不局限在廚房,更能用來評價處世的修養,以及為人的境界。”原來吃貨到哲人的華麗轉身,就這麼輕易完成。

上海鬆糕,將粘米粉、糯米粉、糖、豬油和水混合揉勻後再過篩,篩出來的粉,加一點糖桂花,才能蒸出清香撲鼻的鬆糕。做這道點心,也寄託了我對曾經生活過的城市,和住在那座城市的朋友的想念。《舌尖上的中國》對此也有一說,“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着對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點起爐火,端起碗筷,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

以上這些不過是疫情期間我所嘗試烹飪的菜品中的一部分。除了我之外,很多朋友也都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了各自的手藝,饅頭花卷臭豆腐,餃子麵條小龍蝦,每天看看朋友圈,知道大家都在自我隔離期間好吃好喝,想盡方法對普通的食材花樣翻新,我更加讚同《舌尖上的中國》提出的觀點:“中國人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創造美食,美食也是人們超越困境的心靈慰藉,在極端環境中更是。”“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經歷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悅,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裡,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疫情雖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不能改變的是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生命的可貴和生活的美好,就在這一茶一湯,一蔬一飯中,而中國文化的傳承,在唐詩宋詞、崑曲京劇之外,還有那一道道美味的家常菜。

楊菁

2020-04-15 楊菁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9323.html 1 疫情“煮”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