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賑”形式提供在職培訓項目
科技協倡建多元多點配對平台
【本報消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本澳經濟及就業問題。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理事長邵漢彬表示,凝聚科技界專業力量為抗疫工作出力,建議建立為政府支援企業“以工代賑”形式的在職培訓式項目,為自僱及失業人士培訓提供導師與學員、僱主與僱員的多元多點配對平台。
政府近日再推出第二輪抗疫經濟援助措施,邵漢彬認為措施來得及時,而該會近期收集並歸納科技界人士提出的意見及建議,從科學精準、貼地及少爭議的角度,從危找機的思路提出一系列的意見。
配對師生僱主僱員
尤其是培訓方面,邵漢彬表示,目前不少團體各自開展相關專業的培訓平台,故建議政府建立多元多點配對平台,相關平台可提供各範疇專業經驗的導師及實用型專業課程,透過平台可為自僱及失業人士培訓提供導師與學員,亦協助僱主與僱員配對。
社會普遍是一名僱主聘用多名僱員,但當僱員培訓接受學習到多項技能後,一名僱員亦可同時受聘於幾名僱主,用盡人資的同時合理配對。
他更建議建立有關課程及導師的認證及考核機制,以保證課程的質量、實用性及參與學員的脗合性,從而有效提升企業升級轉型能力及優化在職人才,達到雙贏效果。而透過平台提供多方面的大數據,亦令各行業僱主及僱員了解自身優缺、挑戰及機遇,同時為政府未來決策提供科學支持,從而針對性對相關就業鏈、產業作出支援。
第二輪抗疫經援措施針對本地在職人士提供帶津培訓,邵漢彬建議在職僱員對應其企業所受的援助金額,於工作時間內參與有助企業升級轉型的培訓,在創造更多導師工作職位的同時,自僱及失業人士亦可受惠。期許僱員通過培訓後,企業減少購買服務,甚至由本地人取代專業外僱。
建科創平台助轉型
邵漢彬又提到,疫情下加快了創新科技應用及融入生活的步伐,建議以公資民營的社會企業模式,為政府構建線上科創文創產品平台,為教育、文化及旅遊等相關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的人員提供轉型的出路。他認為,若以商業模式開展,擔心因賺蝕而令面向社會的服務減少,故主導權在政府較為適合。
面對疫情再次揭示本澳產業單一的問題,邵漢彬認為可以結合線上線下,支援新模式的科創文創產業,比如以澳門品牌帶頭開拓多元產業及市場,一方面創造更多就業職位,同時發揮線上工作配對平台作用,開放線上求職面試,考核認證、配對導師及使用者,配合線下物流配送,結合5G通訊等新技術,營造線上線下全體驗的客戶環境。
他舉例如透過線下物流點對點配送材料予學員,再透過導師線上教授,由於不受空間規限,當中更能創造與專業、文化、科普及生活興趣相關的各類線上工作機會,包括自由職業及高齡人士的工作機會,將市場人資效益作優化,匹配資源及客源;同時帶動本地特式產品、文創商品、興趣品味及線上教育等,推廣到大灣區及全國市場,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創新產業鏈,更可加快融合大灣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