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仔似人非人
廣東人説的“公仔”是人形玩偶,如洋娃娃是也。又如泥塑的人像,一概稱之為“公仔”,如石灣公仔。此外,有人物的圖畫,那畫中人也是“公仔”,如“公仔書”之類。“公仔”,乃俚俗之言,不登大雅。然自《中庸》、《表記》皆云:“仁者人也”;《孟子》亦曰:“仁也者人也”。從雅俗的分野去理解,“公仔”雖有人形,卻不得謂之人,因為它欠缺了人的主要組成部分,正是靈魂,或者稱為“良心”。如果一個正常的人出賣了靈魂,或失去了良心,也不算是人。
良心是甚麼?曾經聽過有人問:“良心,若干錢一斤?”提這問題的根本不知良心為何物,因為他已沒有良心,縱曾有之,亦已埋沒。據朱熹的解釋:“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孟子 · 公孫丑上》第六節:“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成語説的“三心兩意”,比喻猶豫不決。如今《孟子》竟説人有四心,缺一都不是人。他又解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指發端,即開始萌生。這四端是仁、義、禮、智由此萌生。他説:“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即人之四肢。試想,沒有手腳,這個還算是人嗎?縱使稱之為“人”,也是廢人。
孟子説這“四端”,是從有人發現一個小孩快要跌入井裡而説開去。他説,一般人見到這種情形,都很自然地產生驚駭與同情之心。這並非要與這孩子的父母攀關係,不是要博取好名聲,純粹是出於惻隱之心。用現代的語言説,是條件反射,這就是人性。“人之
初,性本善”,孟子是據此而説。在這一章節的開始,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苦口婆心,不斷宣揚仁義禮智,認為只有抱着這樣的心態執政,那麼其政事就如把玩於指掌之間。國可大治矣。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