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被污名化的動物
“如果我們願意在每一次選擇的過程中,永遠不放棄思考與感受,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慎重以對與尊重。”
——黃宗潔《牠鄉何處?城市 · 動物與文學》
二月廿八日,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下稱“漁護署”)公佈,在一位新冠肺炎確診者的家犬口鼻樣本中,檢驗出新型冠狀病毒弱陽性反應,並於當天新聞稿中表示該犬隻已低程度“感染”有關病毒。
三月五日,被港澳台動物保護團體、獸醫及台灣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等質疑用字不當,在澄清“沾染”不等於“感染”的聲音中,漁護署的Facebook專頁發佈帖文,以“咁到底狗狗係咪受到感染呢”開頭,再次強調該犬隻是低程度“感染”。而該犬隻在三月十四日數次檢測結果呈陰性、完成檢疫回家時,漁護署更在Facebook說該犬隻“好返”,然而翻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網站,在漁護署提交給他們有關此案例的幾份報告中,全都表示該犬隻在檢疫過程沒有出現臨床病徵。
在眾說紛紜之間,出現了“人畜傳播?毛小孩驗出新冠病毒”一類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配搭一張足以撩撥恐慌情緒的狗群照片。澳門各動保團體Facebook群組,也陸續出現“家中長輩說會傳染新冠病毒而堅持要把貓狗丟掉”、“送去狗房人道毀滅”、“怕被一直在餵的浪浪(流浪動物)傳染病毒而通報市政署抓走”一類的求助帖文。
事實上,在漁護署公佈此“病例”前,內地已有報道,有寵物因飼主被確診新冠肺炎而被帶走隔離,留下來的貓狗亦被社區群情洶湧的要求下,被活埋或“無痛處理”。有飼主的貓狗尚且被如此對待,平日被視為“污染源頭”的流浪動物,更被視之為“威脅”而遭撲殺。
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港台病理學專家與獸醫紛紛澄清:犬隻與確診飼主親密接觸必然會“沾染”到病毒,而病毒能在呼吸道存活數天;當時進行的口鼻拭子檢測並不足以佐證“感染”,只是反映樣本中存在有病毒的遺傳物質;截至目前沒有證據支持犬貓可以傳播這種疾病。然而又有另一種聲音:“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犬貓可以傳染,但也沒有證據顯示不會傳染啊⁈”
是的,對於這種新發現的病毒,不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動物之間,還存在很多未知與變數。在謠言四起的疫情期間,我們可以警覺,但不要過度驚慌。與犬貓或其他動物接觸,不管是否處於疫情,本應保持該有的衛生防護意識。一個衛生習慣好的貓飼主,不會因為疫情過去,就會在清理完貓砂後不洗手直接拿起麵包吃;一個有公共品德的狗飼主,也不該讓狗隨街便溺後不作清理。因此在這裡值得思考的是,作為公共部門發言,對於人類病例,衛生部門會斟酌用字,區分使用“疑似”、“初步檢測呈陽性”、“確診”;到了動物,在案例最初階段、佐證不全面的情況下,專職管理動物的機關用字卻可如此輕率?而對於動物,群眾又為何會過度防備地套用“不能證明有罪但也不能證明無罪,所以可以假定有罪”的邏輯呢?
對於社會小數群體的聲音、或那些無法發聲的“非我族類”,污名化是一件輕而易舉又被大多數人習以為常的“小事”。而在本就人心惶惶的疫情中,處在愛動物與極度厭惡動物之間的大多數中立群眾,會“寧可信其有”地相信被污名化的說法——“殺死”那些被多數人切割到日常生活以外的“異物”,彷彿如此就能“殺死”疫情帶來的未知與恐懼。
就像被妖魔化的性小眾、害蟲化的外來移民或僱傭、物化的女性、邊緣化的遊民乞丐、活在城市裡幽暗一隅被無名化的許多個體……疫情之中、疫情之外,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自覺中,把與“自己”以外的生命進行了“心理隔離”?習慣地無視,並對其受苦無感;而當這些“異類”從隔離中稍微越界,便感到恐慌,群起把其驅逐乃至消滅。
對於污名化、異物化某些生命的行為,你可以無所行動,但不能無所感。當願意“有所感”時,便是對普遍生命善意以待的第一步。在疫情中,有團結抗疫的“溫暖在人間”,也有唯恐天下不亂的謾罵紛爭。病毒已經告訴了我們,在它面前沒有貴賤、沒有國界與高牆、沒有“我”與“他者”。對於自己以外的任何生命個體,有人選擇以恣意傷害來祭奠恐懼;但你,可以選擇慎重思考與尊重包容。
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