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野味與餐飲業
去年底發生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至今仍未有緩和跡象。澳門很多飲食店響應政府抗疫號召,春節後延至近期才陸續復工(有的至今仍在休店),大小食肆急推各種割喉式外賣及堂食餐單,希望令市道有些人氣。
回想二〇〇三年SARS期間,有指病毒源頭源於果子狸,今次新型冠狀病毒源頭亦有指向蝙蝠,事實已證實部分野味不宜食用,所以大家外遊時,切勿進食野味。
外國仍有人喜生食牛肉、馬肉、鹿肉等,中國人食野味的歷史也很悠久。以前滿漢菜式中就有一道菜,是用禾麻鮑魚及花膠紅扣原隻果子狸的(後因SARS禁售);已結業的寶城酒樓,曾於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廿九及三十日舉辦滿漢華筵,分兩天進食,餐單內亦包含山珍野味,盛惠十萬元一席。
澳門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飲食文化由“傳統正宗粵菜” 演變為有謂“新派粵菜”,是因運輸業發達,飲食界才可以搜羅到各地食材,例如各地名貴海鮮、鮑參翅肚等。每當秋風起,酒家大多應時推出野味蛇宴,食客既可鵲局耍樂,又可進食合時蛇羹等菜式。當時的菜單中多有薑蔥煀海鯉(其時鯉魚上品的肇慶“文慶鯉”已食到近乎絕跡,後由肇慶“麥溪鯉”取代)。當時食野味大行其道,更流行粵菜野味酒家,如福隆新街就有“蛇王芬”、“蛇王力”、“蛇王均”及(東江)國賓酒家,爛鬼樓就有“骨度四”等等,都是野味喜好者的秋冬飯堂。更有飯店將野味放置籠內、擺在門口招客,有食店出售大蜥蜴、並以壯陽作招徠。某次飯局中,筆者謂未曾品嘗,故未知功效如何?尚未語畢,有女性朋友搶答:“昨晚我老公食過,真係好嘢!”同桌男女笑到碌地,女性朋友頓時面都紅晒。
當時大家熟悉的太史五蛇燴生翅、釀焗禾花雀(後因瀕臨絕種而禁售)、綠柳垂絲(梅花鹿柳炒水魚裙)、以至各種野味,都是老饕至愛。其後食家因本澳野味選擇少,轉而外遊品嘗。隨着時間推移,現時大家對飲食營養、衛生都多加注重,年輕一代的飲食觀念亦已改變,對食用野味的要求大減甚而卻步,所以食店餐牌上的野味菜式已靜悄悄地萎縮、甚至消失。
猶記“沙士”期間,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曾向業界派發漂白水及木筷子防疫,當年暑假亦於西灣湖下層舉辦“澳門墟”以刺激內部飲食消費。當時食店客源尚未太過倚重旅客,但在如今疫情下突然切斷內外客源,生意頓時成跳崖式下跌。祈望疫情過後,澳門大廚名師在飲食條例規範下,鑽研更多新穎菜式,繼續為澳門“美食之都”延續不老傳說。
羅錦焜
澳門資深飲食從業員
飲食業顧問及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