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牛精”勇也
昨天說過孔子的一句話:“勇者不懼”。《孟子》諸篇也常説“勇”的,正如現在談到〈公孫丑〉篇,其“勇”也不少。勇,是一個抽象名詞,也可以説是一個形容詞。勇字在《説文》中作“勈”,其實是這字的組成位置之別而已。但古作,那麼這勇就不只用力,而是“擸傢生”出動武器了,很明顯是“用戈”。不過古文還有從心的寫法,就是“恿”。段玉裁曰:“气,雲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從心。”舜徽按:“勇之言涌也,謂氣上騰而力從之也。氣騰謂之勇,猶跳躍謂之踊耳。”從以上的解釋,勇就是意氣的衝動。至於意氣是甚麼?憑字面去理解,是意態與氣概。一般的解釋是:意氣者,行事任性,不顧後果。勇,正是這種意氣用事,所以童子軍所標榜的是“智仁勇”。勇必須配合理智與仁慈,缺一不可。
公孫丑向孟子説:“冒昧地請問:老師的不動心與告子的不動心有甚麼區別?”日前説過“動心”作畏懼解。不動心即不畏懼,是勇也。
告子認為無法用語言去表達,則不必求助於內心;內心想不通,則不必訴諸意氣。孟子認同告子的後一句,即是“內心想不通,切勿訴諸意氣”。易言之是切勿衝動。《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第一句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説:“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如果説用兵是勇的話,也要估量一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第一個要考慮的是道義。
孟子認同告子的“不得於心,勿求於氣”的說法,因為信念是勇氣的靈魂;勇氣是體力的基礎。信念很重要,所以説,堅持信念,還要控制意氣。
如果要解釋“勇”字,沙汀的《困獸記》:“我知道你這個人,凡事總要犟到底的!”這個“犟”字有點像“勇”,但只是固執;粵語有“牛精”一詞,是橫蠻而帶暴力,説“勇”就是“牛精”,庶幾近矣。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