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演出也要市場效應
張少鵬
弗蘭明高是西班牙除鬥牛以外的一個重要象徵,幾乎成為了前往西班牙遊客必看的演出。在西班牙演出弗蘭明高的場館不計其數,尤其以加泰羅利亞廣場旁的Theatre Flamenco City Hall較為著名,多年獲得Trip Advisor的優質證書,舞者均來自巴塞羅那多個著名藝術場館,比如El Cordobes, Tarantos及Palau de la Música,其演出水平不容置疑。
City Hall作為翻新的劇院,並沒有失去原有建築的魅力。每天晚上固定三場的演出,雖不能說全院滿座,但是入座率平均也在八成或以上。除了演出活動外,亦包括了現場酒水供應及銷售與弗蘭明高有關的周邊的產品,辜勿論產品購買者多少,一個純粹的商業演出活動,需要的是大量的資金維持。由此可見,當藝術作品走進市場後其競爭色彩將鞭策執行者,獲取持續的動力。而且,在利潤開始產生之際,亦將鼓舞着創作者或營運者持續地進行更新及優化,其目的單純是為了獲取更大的盈利,但亦令作品更受歡迎。
對比澳門文創項目的推展,文產基金在早期以純粹的資助方式給藝文機構,到今天開始陸續要求企業自負盈虧,更甚者,要求推進市場化的項目,務求令文創作為一種生活消費品的形式進行。對比西班牙其他藝術項目來說,即使國粹如弗蘭明高仍然需要投放到市場上。在澳門現時能夠維持的項目估計是博企營運的水舞間,在運行了接近十年的時光,亦需要持續進行創新。從這個角度來看,澳門發展文化展演類型的演出,是否也要貼近市場才能夠真正令第二產業萌芽呢?確實,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在觀點上亦受到質疑,畢竟一個是純粹的公益性與教育性,另外一個卻是要投放到現實中,面對殘酷的挑戰;避風港的好吃好住,總比在外風吹雨打來得舒服,但是,在面向社會必須發展的步伐上來看,勇士並未受到支持,相反甘願退在後台舒適度日卻受到尊重,長久下去,社會的形態只會缺乏創業家精神,所謂的科創及產業發展的動機亦不可能產生。
看着弗蘭明高的專業及舞者的姿態,要做到這種水平需要多久的訓練,最終在市場上抖動着翅膀,那麼是為藝術犧牲,還是更應該在產業發展上令傳統得以創新,與時並進呢?現時,澳門的藝術活動成功的都在教育方向,在演出方面並未能夠獨善其身,更多時候仍然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是觀眾走進劇院的熱情不足,還是真正懂得欣賞的人不夠呢?責怪觀眾沒有水平,為啥演出者不思考一下沒有足夠的觀眾支持呢?是曲高和寡,還是演出者沒有真正思考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呢?戲劇、音樂及舞蹈都是令人內心得到正向滿足的東西,唯獨現世聲色娛樂吸引過多。結合藝術之間的疆界,從而真正走進觀眾內心的演出,才能真正讓演出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項目。
觀演節目:弗蘭明高
演出者:Ivan Alcala, Raúl Ortega, Patricia Dominguez, La Tana, La Mari
時間:二月十五日晚上7時半
地點:西班牙巴塞羅那Theatre Flamenco City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