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包超重與課程超載
上兩期,筆者嘗試拆解現時澳門學童書包超重的原因,當中包括:一、每一學科所用的教材和作業功課簿的數量過多;二、家長怕孩子因“執漏書”而受到學校的懲罰,因而採取“多買一份保險”的心態。今期,筆者嘗試探討現時澳門小學的課程與書包超重的關係。
課程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當社會有新發展時,很多時候課程會對這些新的動態作出即時回應,或是社會人士都渴望通過學校教育而作出回應。這種對課程的訴求反映了兩個問題:一、原來的課程尚未具有前瞻性和促進學生學習遷移或是自學的能力;二、課程在回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或是社會人士的訴求時多採用了“加法”原則,這種方法也是令現時的課程越來越“膨脹”的原因之一。這種加法折射在課程上:開設的學科越來越多,而且科目也趨向細緻化。舉例而言,上世紀因科技發展迅速及應用廣泛的趨勢而開設了電腦科,因應澳門回歸的前期準備和建立澳門居民的公民意識而開設品德及公民科,又因為要加強與內地人民的溝通和聯繫而設置普通話課等等。筆者贊同學生需要具備以上的技能和素養,但對於是否要獨立設置相應學科作為唯一的解決方法則持保留態度。
事實上,新時代的來臨自然會對新一代有新的要求,但如果課程發展只是採用加法的原則,而不是採取統整的概念和原則,那結果只會是學科越來越多,知識也愈益割裂。譬如,以往由中文科處理的德育議題,現在交由品德及公民科去處理。又譬如,資訊科技很重要,學生不能沒有這項技能,但這一類是屬於動手做(hands-on)的技能,學生可以邊跟隨其他學科的計劃邊習得此技能,不過依照本地《課框》,它又是獨立成科的。如是者,但凡有新的教育目標和發展,都以配對新的學科為發展方向,長此以往,則不單是教科書會越來越多,也會導致課程“膨脹”和失焦。
以最近期的新聞熱點為例,因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重,全澳教育界都進入了全面停課的狀態。縱然是學校停課,但也同時開啓了其他的學習形式:電子學習(e-learning)和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電腦課的教師或許也曾經觀察到和感受到,每周一節或兩節的電腦課結束了,學生在應用時卻好像是完全從零開始一樣。但經過這一周的電子學習,教師心目中應該會有一番新的體會。大部分的學生(尤其中高年級)都能掌握如何上傳功課、檢索資料、簡單地製作音/視頻等技能。這說明了甚麼呢?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與學生的需要結合,而學生習得某些技能並不一定要通過獨立學科而達成;相反,學生可以通過有意義的學習計劃而獲取這些技能。以筆者自身為例,對於我輩的中年人士,從前沒有在學校裡學習過資訊科技的知識,現在雖然不是高端用家,但對於日常生活都可應付。當有需要時,學習動機就會自然而然地啟動了!同樣地,對於小學生而言,只要設計有意義和切合學生需要的學習活動,學習就會有成效。而碎片化的知識既不利於學生學習,也是衍生出獨立學科,造成學童書包超重的元凶。
(書包超重豈止健康問題咁簡單!之三)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