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背景
看背景、論人事,是民間一大傳統思維習慣。但凡有人上位、走紅,總要窺究那人的背景,扒一扒他爹是誰,他娘是誰,倘若他爹他娘寂寂無名,也要人肉搜索一番他的身後有沒有高人爲其站台。那些與要人、名人同姓的人,一旦發跡,就會有好事者冒出來,哄傳他們是某某人後代。還有人見風使舵,自報家門,於是便有了“我爸是李剛”這等靠背景唬人的咄咄怪事。
看背景、論人事,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關鍵的問題在於,一是不能捕風捉影,以假亂真;二是不能凡事都看來頭。在門閥制度盛行的年代,身世背景至關重要,但也並非全然如此,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劉邦設壇拜將,“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爲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未經實戰檢驗,就把一個治粟都尉請上大將軍的座席,不要說在中國軍事史上絕無僅有,即便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屬罕見。司馬遷所云“一軍皆驚”,還只是現場反應,私下裏的議論,恐怕比“炸鍋”還要熱血。
這事如果放在今天,人們備不住要扒一扒韓信的背景。但在司馬遷的記叙中,韓信的身世實在是乏善可陳,有的只是“乞食漂母”、“胯下之辱”之類的往事。他背楚歸漢前,“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到得漢營,若不是夏侯嬰刀下留人,差點一命嗚呼。可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僅憑數册“軍事論文”和一番敵強我弱須東進的說辭,就先後贏得蕭何和劉邦的信任,最終成長爲屢建奇功的軍事指揮家,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