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配置用好停車場資源
小城路窄車多,要釋放更多路面空間,推動“泊車路外化”須多措並舉。政府官員日前表示擬於氹仔柯維納馬路戶外公共停車場率先引入半小時收費制度作試點,探討措施未來可否廣泛應用。
截至去年底,交通事務局轄下公共停車場有六十二個,共提供逾四萬二千個泊車位。公共停車場數量的增加,為“泊車路外化”創造條件。然而,公共停車場使用率不均,大部分泊車率低於一半,甚或有些泊車率極低,浪費公共資源。
為更有效利用公共資源,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日前列席立法會口頭質詢會議時透露,計劃將柯維納戶外公共停車場的重型車泊位改泊電單車,並正考慮率先在該停車場引入半小時收費制度;未來有條件因應不同停車場有不同的收費模式方向作思考。至於會否引入內地的首十五分鐘免泊車費,稱值得思考。
多種收費制度靈活配置,能適合不同的用家。半小時收費制度有助提高泊車流轉率,鼓勵駕駛者多使用停車場短暫泊車,適當緩解路面交通壓力,尤其方便家長接送放學、短暫購物、取外賣等情景。若推行首十五分鐘免泊車費,相信更受駕駛者歡迎,泊車流轉率更高。
政府在制訂公共停車場的收費,除了考慮需求及車位流動性,最重要的是公平使用政府資源。當局應全面檢視各公共停車場在不同時段的使用情況,可考慮因應泊車率實施可加可減機制,以加快高使用率停車場在繁忙時段的流轉率,同時吸引更多車輛在非繁忙時段使用。
針對目前部分公共停車場電單車泊車率偏低,當局宜推出更多鼓勵措施,包括完善電單車使用無感支付泊車,推出優惠或月票等經濟誘因吸引電單車駕駛者泊入公共停車場。
當局推動“泊車路外化”以期紓解交通擠塞,然而目前泊車位分佈不均、配套設施未臻完善。當局仍須繼續加把勁,完善道路規劃、落實公交優先、優化路面泊車設計、改革泊車管理等多管齊下,方能實現“泊車路外化”。
夏 耘